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徐晨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重要论断,是做好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与重要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党
不断走向辉煌的“立党之魂”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法宝。回首92年辉煌历程,我们党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各时期具体实际相结合,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实际之“的”,先后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并完成了三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即: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把开启中国旧社会“暗箱”的钥匙。反观20世纪末期,苏共在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之后,很快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至今令人痛惜。历史的正反两面充分证明,能否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是筑牢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基”
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始终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统领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纵深推进,思想领域之门也越加开放,出现了一些新的不良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党内、党外”两个层面:从党内来看,我们许多党员干部,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诱惑,缺乏清醒的认识,贪腐之欲横流,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从党外来看,我们有许多同志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沉浸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之中,对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缺乏警惕,导致思想上的矛盾不断加深加重,酿成不少了社会悲剧。“内外”两个变化,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个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思想空虚的表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牢固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更加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精神之要”
“复兴之梦”是近代中国历史进步的主线。回首过去,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向和路径,那就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然而,用深邃的历史眼光来看,“中国道路”只有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近代以来,差不多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理论、学说、主义都在中华大地上尝试过,但都没有成功,也没有真正扎下根来。事实证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中国精神”只有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感召下,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代中国革命,之所以跌宕坎坷,主要就是无法引领全社会的精神和意志。而马克思主义把“国、家、你、我、他”整合为了“一体”,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原动力。“中国力量”只有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统领下,才能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可以用小推车推出新中国;在百废待兴、西方封锁、苏联弃信的艰难时期,我们可以引爆原子弹、发射火箭;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可以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可以从容应对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等等。实践表明,无论在任何时期,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地位不动摇,就可以与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战胜任何艰难困阻,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相关专题 |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