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由北京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和北京市教委联合创办于2004年,是目前北京大学主办的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性论坛之一。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每年举办一次年会,致力于推动全球重大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文明对话与和谐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迄今已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
2013年是北京论坛创办十周年。历经十年发展,北京论坛有哪些收获、思考与心得,面向下一个十年,北京论坛又将如何坚守最初的理想和实现更高的目标,本文希望初步回顾北京论坛十年的发展历程,以挖掘北京论坛的价值内涵,厘清北京论坛的发展理路,规划北京论坛的发展方向。
理想与信念:主题的高远与十年的坚守
北京论坛是一个坚守理想和信念的论坛。
十年前,北京论坛的创办者经过审慎思考,将论坛总主题确定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实践证明是极富远见的。经过十年的发展,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和学术研究热点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关于“文明和谐”的探讨却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而愈发清晰和凸显,成为全球官产学民媒等各界所共同关心的核心议题,追求和谐,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标志和最普遍的共识。
作为率先高举和谐大旗、倡导共同繁荣的一群学者,北京论坛的发起人和创办者体现出了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过人的学术勇气,而北京论坛对这一主题的十年坚守和四千多位全球知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持续研讨,是对论坛创办者当初睿智决策的最好回应与肯定。
北京论坛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并非简单的无冲突、不悖行,而是更加强调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和促进,以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伟大理想。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北京论坛主题的最好解释,也充分彰显了东方学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独特视角:首先,摒弃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固有偏见,推动交融而非竞争,倡导理解而非冲突,增进信任而非猜忌;其次,倡导理性的“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但要淘汰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某一种文化顶礼膜拜。”(引自何芳川的观点)
北京论坛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但从不隐晦自身对东方文明的重视和推崇,因为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文明及其思维模式在世界秩序的制定和文明格局的构建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包括东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不断处于被怀疑和否定的地位。全球化被西方化(乃至美国化)所代替,多样性被一元化所置换,文明在相互审视间充满了“傲慢与偏见”。今天我们对东方文明的推崇和倡导,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世界文明格局的平衡和重构,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重新发现和肯定东方文明的价值内涵,“扭转过去用西方文明的眼光审度我们自身的迷惘,而是依靠东方的智慧,按照人本主义的原则重新解释新的21世纪”,亦即“用东方的智慧解决世界的问题”。(引自金在烈的观点)
“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主题高屋建瓴、历久弥新,日益在全球学术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成为21世纪初北京大学学者向世界喊出的最强音,集中体现了北大学者的历史使命感和全球引领意识,也高度彰显了北京论坛坚持自身理想和传播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经过十年的研讨和发展,尽管其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但文明和谐的旗帜始终被毫不动摇地高擎,论坛最初的理想和信念也被届届传承、步步实现。
发表于2004年首届北京论坛的《北京宣言》,提出了北京论坛学人的三大责任与使命:一是对人类命运、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困惑的无穷尽探索(解惑),二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务实),三是对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和深层的人类灵魂做出无止境的询问与回答(求真);北京论坛的理想是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推动21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北京论坛十年的发展历程看来,北京论坛的创办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很好地坚守了论坛创办之初的理想和信念,并通过多学科、多层次的持续研究和探索践行了自身的承诺和使命。
相关专题 |
· 北京论坛(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