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愿景到实践——北京论坛创办十年发展回顾

2013年10月30日08:1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从愿景到实践

  北京论坛的品牌价值与精神财富

  纵观北京论坛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品牌价值和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在对于“文明和谐”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推动:北京论坛搭建了一个倡导文明和谐的高端对话平台,梳理了一条探索文明和谐发展的理性道路,凝聚了一批致力于推动文明和谐发展的“仁人”“智士”。

  第一,北京论坛搭建了一个倡导文明和谐的高端对话平台。

  北京论坛并不认为各文明间存在天然的割裂和冲突倾向,需要我们寻找途径努力弥合、避免冲突,相反,我们更倾向于一种“避免对当代世界作割裂式狭隘理解”的“全球文明”,因为“在我们深远而辽阔的全球文明中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依赖性”,“这种全球思维引导我们走向对世界文明的兼容并包式的观点,而非对文明作相互隔离的割裂式的理解”。(引自阿马蒂亚·森的观点)

  以2005年第二届北京论坛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和意大利都灵大学瓦提姆教授的“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定位、差异与和谐”为标志,北京论坛陆续组织了“伊斯兰与儒家文明的对话”(2009)、“基督教与儒家文明的对话”(2010)、“轴心文明对话”(2011)、“中美核心价值对话”(2011、2012)等一系列高端对话活动,这些对话活动在北京论坛的平台与框架内举行,但其影响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论坛的范围,对话参与者也代表了当代世界范围内文明间对话的最高水准。

  第二,北京论坛梳理了一条探索文明和谐发展的理性道路。

  如果我们将北京论坛的总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理解为“干”,那么历届论坛的每个分论坛及其分主题就是“枝”,而每位参会学者的研究及其观点和论文就是“叶”,当北京论坛的“和谐之树”拥有第十个年轮之际,它已经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了。无论我们是远观其干,近观其枝,抑或细观其叶,都拥有清晰的影像和脉络,而在整体上它们又共同构成一副探索文明和谐发展的多学科全景图。

  北京论坛不是清谈雅聚,对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的探索并没有停留在口号标语或警句格言的层面,而是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包括交叉学科和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梳理了一条通向文明和谐发展盛景的理性道路,实现了从梦想到行动的转变,承担和履行了北京论坛学者“解惑、务实与求真”的三大责任。

  第三,北京论坛凝聚了一批致力于推动文明和谐发展的“仁人”“智士”。

  十年来,参加北京论坛的嘉宾学者累计超过4000人次,分布在10多个学科领域,代表了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文化特征,他们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一起,为推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而不懈努力。

  这其中,既包括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现任秘书长潘基文、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墨西哥前总统埃内斯托·塞迪略、泰国公主诗琳通、智利前总统埃德华多·弗雷、印度前总统卡拉姆、韩国前总理卢在凤、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美国前贸易代表查琳·巴尔舍夫斯基等国外政要;也包括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周铁农、蒋树声,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前副主席罗豪才,国务院前副总理钱其琛,原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国国家领导人;更包括1972年诺贝尔奖得主肯尼斯·约瑟夫·阿罗、1993年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梅尔森、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获得者罗伯特·贝拉、世界伦理基金会主席孔汉思、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汤一介、林毅夫、叶朗、周其仁、王缉思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

  这些“仁人”“智士”构成了北京论坛的全球学者网络,随着这一网络的不断壮大和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北京论坛已经成为全球探讨文明和谐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结束语

  十年时间转瞬即逝。对于人类文明史而言,这十年只是惊鸿一瞥,但就在这短暂的十年时间里,北京论坛的创办者、参与者和关注者却共同创造了不平凡的文化业绩——他们率先振聋发聩地喊出了“文明和谐”的伟大口号,他们坚持不懈地对文明和谐发展的途径和目标进行探索,他们满怀信心地憧憬和追求着文明的共同繁荣将带给全人类无限的福祉和机遇。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同文明在各自发展和相互交融中体现出不断丰富的共同价值和多元发展趋向。倡导不同文明间对话的目的就在于增进相互的宽容和理解,扩大共识、化解冲突,推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我们相信北京论坛将为全球各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提供最为坚实、持续而广阔的平台。

  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是北京论坛向世界发出的声音——从一个十年,执着而坚定地走向下一个十年。

  (文稿及图片提供:北京论坛秘书处)

  ● 哲学:

  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

  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

  爱智与弘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

  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

  信仰与社会——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

  ● 历史:

  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

  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

  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

  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

  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

  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

  ● 教育:

  国际视野中的教育与人类发展

  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

  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

  国际合作与大学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

  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

  教育传承与创新

  民办教育与公共财政

  世界经济变化中的教育发展:质量、公平与效率

  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和知识共享

  ● 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

  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

  艺术传统与文化创新

  ● 政治:

  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

  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

  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

  ● 法律:

  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

  WTO:世界贸易组织·政府·企业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十年之发展

  ● 语言与文化:

  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

  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

  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

  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

  多元文明冲突与对话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

  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

  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国家发展与文化复兴

  文明的构建:语言的沟通与典籍的传播

  地区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视角

  伊斯兰与儒家文明的对话

  ——对21世纪人类困境的回应

  基督教与儒家文明的对话:生态与和平文化

  轴心文明的对话

  中美核心价值对话

  ● 国际关系:

  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

  全球化进程中的东亚与美国

  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

  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

  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

  变革与稳定: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机遇与挑战

  ● 经济与管理: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

  全球化条件下东亚制造业的发展

  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

  全球化趋势中企业的跨国发展战略与社会责任

  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

  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

  反思资本主义:后危机时代世界面临的挑战

  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企业家责任

  ● 考古学:

  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

  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

  信息与传媒:

  IT产业与现代文明传播

  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

  ——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

  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创新与变革

  ● 社会与人口:

  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

  民族关系与宗教共处

  人口与区域发展

  人口发展的多元模式与健康保障

  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健康安全与保障——面对人类关注的健康问题

  全民健康:医学的良知与承诺

  ● 环境与生态:

  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

  全球环境问题:政策与行动

  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

  水与可持续文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北京论坛(2013)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