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尹汉宁:论人民民主的中国道路

尹汉宁

2013年10月23日15:06   来源:红旗文稿

三、人民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光明前景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直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开拓进取,开创人民民主进一步发展的新局面。

1.进一步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首先,要适应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行使民主权利能力的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等新变化、新形势,进一步构建民主参与的平台,畅通民主诉求的渠道,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使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自身权益和社会责任的认识,高度重视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参政议政需求。要注重工业化、城镇化中的新社会群体的权益保障和民主参与。要高度重视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进入老年社会后的老年人民主权益保护问题等。

其次,发展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要体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城乡社区治理的若干重要方面。毛泽东曾经说过:“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页)比如,在人大换届时选举人大代表是民主的体现,而建立常态化的代表联系选民、选民经常性地向代表反映意见,这同样甚至是更重要的民主。比如,不仅仅通过电视问政、热线电话、来信来访,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还要有联系群众、听取意见的常态化渠道和制度安排。比如,政务公开,除依申请可查询外,还必须依法定期借助媒体公开发布,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比如,涉及群众利益重大决策或重大政策调整,要事前广泛听取意见。比如,在社会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等等。

第三,发展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更多地体现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围绕民主原则、民主范围、民主内容、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完善规制,使民主运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更加健康、有序、高效。

2.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我们既不能强调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不高,而放弃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广泛的人民民主,又不能用民粹主义的思维,在国家治理中无所作为。因此,在发展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必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必须用民主的办法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列宁针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首先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国共产党人把这一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运用于党内生活、国家治理以及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有效运用。没有集中的民主,难以形成共识,难以作出决断;没有民主的集中,会导致少数人说了算或者个人专断。毛泽东说:“民主和集中之间,并没有不可越过的深沟,对于中国,二者都是必需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3页)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民主不够的问题和集中不够的问题都一定程度地存在,自觉地、主动地推进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还有很大空间。

二是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中国是在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的传统和法治的传统都缺乏。一方面要发展民主,另一方面,人民的民主权利需要法制来保障,人民广泛的政治参与,需要法律规范和程序来支撑。没有法律保护的民主是一种民主愿望、民主理想和民主尝试;而法律所保障的主要是民主权利和民主的有序和有效,而不是对人民民主权利的限制。邓小平指出:“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3.民主政治建设要迎接市场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挑战。一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市场经济极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注意到市场经济有可能对伦理道德带来挑战,也注意到市场交易的原则可能渗透到政治领域,但是,我们对市场经济可能对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重视不够。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市场配置资源,减少了计划分配资源可能带来的腐败风险,有利于通过竞争创造平等机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劳动者民主权利的保护也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公司制条件下的员工权益维护问题以及政治参与问题,显然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企业。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劳动在分配中的比重问题,员工工资同步增长的问题,员工的养老保险、失业救济以及医疗保障问题,都需要运用民主的办法听取意见,形成维护和兼顾各方利益的决策机制。比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经济组织、多种就业选择、较大的收入差距等,导致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执政团队与不同群体进行沟通的难度加大,在宏观政策和社会政策的抉择中,如何体现民主的广泛性、决策的科学性,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群团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要进一步总结工资集体协商的实践经验,落实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职工参与,要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模式,要在科技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探索建立员工持股制度。在制定财产保护制度的同时,要相应制定劳动分配和工资收入的法规政策体系。

二是全球化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全球化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外部环境。全球化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交融、交锋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国作为发展国家,需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人民民主,具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因此,学习借鉴的目的是为我所用,不能妄自菲薄,不能盲目照搬照套。

当前,从思想文化交流、交汇的视角观察,西方资产阶级的金钱万能的思想、选举政治支配下的民粹主义思想、后现代的颓废思想,与中国封建特权思想、“文化大革命”的无政府主义遗毒,相互交融,挑战人民民主的理念和原则。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生动实践进行系统总结,要下决心解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要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人民民主的内涵、实质和特色、优势,增强自信。同时,要正视我们所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少是来自西方的这一现实,要搞清楚这些概念的特定含义,搞清楚他们向我们推销这些概念的真实意图,避免进入“话语陷阱”。要把西方国家着眼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设计,与国家治理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与制约公共权力的具体方法和社会管理的具体做法区别开来,在揭露资本主义实质的同时,对实现形式、具体方法和做法,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中国的实际和实践出发,掌握话语权、定义权和主动权。

三是科技进步的挑战。科技进步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新挑战、新机遇。科技进步带来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力受到排斥,劳动者的发言权以及他们的声音容易被忽视。信息革命和互联网迅速发展,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其中,信息海量,真伪难辨,人人都有麦克风,众声喧哗,无序和非理性的言论、造谣传谣的问题时有发生。一方面我们要提高驾驭能力,避免和防范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从严管理网络舆论阵地,打击谣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进步,互联网迅猛发展,更多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科技进步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新工具、新手段、新平台、新途径。人民群众反映诉求更方便、更快捷了,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征询群众意见可以更广泛、更直接和更有效了,舆论监督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了。有些问题过去并不是没有,而是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能见度明显提高了,过去可以经过一个时间过程来解决问题,现在要求我们马上作出反应,具备条件的还必须马上解决。我们要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形成倒逼机制,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4.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民主的倡导者、领导者和实践者,处于执政地位。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政权和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党内民主的关键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为人民民主作出示范;二是有利于形成对权力制约的法理和制度基础;三是有利于防止封建特权思想侵蚀,防止个人专断;四是有利于预防和遏制腐败;五是有利于党员人人起来负责,避免“人亡政息”。

作为拥有8500万党员的大党,党内民主涉及多个层面,包括:(1)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党内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形成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全面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2)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提案制。(3)强化全委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4)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的民主。(5)在党内决策中,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规范用人和推荐人选的决策程序。

5.认真总结和更好地运用协商民主的方式和方法。近年来,人们对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越来越关注。但多数情况下,协商民主是同选举民主一起作为民主形式来理解的,或者是从政协组织行使民主权利的特点来观察的。从实践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有更大的考察空间。

第一,协商能够较好地体现人民民主的内容和实质。协商以平等为基础为前提,有利于体现参与各方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保证信息的对称,有利于形成共识或者形成“多数人决定”,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少数,有利于科学决策及其有效实施。

第二,协商方法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人民政协的工作框架之中,而是广泛运用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将协商与选举看成并列的两种民主形式。选举在中国式民主中,只是一个内容或者说一个环节,大量的民主决策不是简单地采取票决的方式完成的,而是通过调研、听取意见、讨论、协商、比较,集中各方面意见形成的,包括立法过程也是充分调研协商的过程,即令是选举,之前也需要酝酿、座谈、听取意见等,这些都属于协商的内容,其工作量也大大多于选举本身。

第三,要认真总结运用协商的方法实施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认真研究协商民主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环节,探索推动协商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第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坚守人民民主的本质,把更多地运用协商的方法作为中国式民主的特色来推进。

(作者: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红旗文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