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要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日渐提升,中共领导人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力也信心日增。2007年12月3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我国选择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必然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19]2008年,中国成功应对和办好了一系列难事、大事和喜事,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极大提升,不少国外媒体甚至把这一年称为“中国模式年”。李长春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今年以来,随着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19](pp738~739)“中国模式”的影响扩大,在提升中国政治和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新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看到中国发展强大,不愿看到中国的发展模式对西方模式形成挑战”[20],他们四处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有鉴于此,2010年1月4日,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时,提出的第一项举措就是“要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积极向世界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0](p386)。
为什么要倡导广泛宣传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呢?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蒸蒸日上,但西方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依然是界定世界的规则,提升中国软实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国际社会也希望更深入地认识中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与赵启正对话“中国模式”时说:“如果你自己不能充分肯定自己,你又怎能让别人来肯定你呢?所以,应该为自己的成功模式感到高兴。”[2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把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等而视之,说明中共领导人不仅认识到了“模式”概念的国际对话和沟通能力,也在一定意义上彰显了对“中国模式”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学界曾有人提出,热议“中国模式”于国外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于国内则是一种“自我膨胀”,都不利于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2]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则认为:“把中国的和平崛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称为‘中国模式’,是一种科学概括,不存在谦虚不谦虚的问题。”[23]只有主动宣传和解释“中国模式”,才能有更多的解释权和发言权,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模式”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要“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19](p812)2011年4月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胡锦涛再一次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24]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中共中央要求全党重视学习,坚持钻研,“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20](p326)
担心“模式”概念会束缚人们探索创新而反对使用这一概念,是一种偏颇,同样,因“中国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就否定它作为一种“模式”的存在,也是片面的。有研究者指出:“以存在诸多问题、挑战为由否定‘中国模式’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包括一脸病态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东亚模式’在内,完美模式从来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而非现实存在。”[25]
相关专题 |
· 《当代中国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