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学者访谈)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10个问题

——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顾海良教授

人民网记者  于春晖

2013年09月29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按我的理解,这4个问题主要涉及马克思经济学的对象、结构和形成、发展阶段等方面。

  顾海良:你说得对。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问题。1843年马克思开始经济学研究时,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多有质疑。1845年到1846年间,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就由劳动价值论的质疑者转变为接受者,到1857年进一步由劳动价值论的接受者转变为革命者,实现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革命。马克思的这一转变历时15年,这15年是他一生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理解这一系列转变的内涵,对于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把握马克思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基石,厘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是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关系问题。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科学研究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也是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推进中国经济学创新的基点。不存在没有剩余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关于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论》中多次论及,在第一卷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论述中,阐明了资本积累的危机机理;在第二卷剩余价值实现的论述中,阐明了社会资本实现比例失调的危机过程;在第三卷剩余价值过剩的论述中,阐明了利润率下降的危机趋势。与剩余价值积累、实现及其趋势相联系、相结合的危机理论,对剖析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危机具有重要启示。

  记者:这两个问题是马克思经济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问题。

  顾海良:是的。下面两个问题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文本方面的问题。七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问题。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按照“六册计划”撰写的经济学手稿。这两部手稿历来被称作《资本论》第一稿和第二稿,但这显然是不准确的。这两部手稿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论》之外的更为广泛的经济学问题的思考,也包含了超越经济学视界的探索,实际上是“未知的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实验记录”和“档案”。

  八是对《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第二版和法文版的研究问题。我们现在读到的《资本论》第一卷中文版是根据德文第四版翻译的。如果对《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第二版、第四版和法文版做一些比较研究,就不仅能感受到《资本论》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也能搞清《资本论》第一卷中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真实含义。

  记者:这几年学术界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已有所进展,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深化的突出体现。

  顾海良:还有两个涉及晚年马克思和晚年恩格斯的问题。九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以及一系列书信手稿的研究问题。如果说“民族学笔记”研究东方社会问题,或者说前资本主义如何向资本主义或后资本主义过渡问题,那么“历史学笔记”着重研究的就是西方国家当初是怎么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这两个笔记反映的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内在地统一于“世界历史”这一主题。

  十是怎样评价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所做的编辑以及补充说明的意义。没有恩格斯,我们不可能读到《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但对于《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恩格斯确实也不像他自己所讲的“仅仅改动了马克思自己也会改动的地方”,而是做了不少整理和修改,甚至是一些重要的调整和完善。我们应该从马克思经济学的本义、从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全面地评价恩格斯对《资本论》这两卷进行编辑的贡献。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9日 05 版)

上一页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