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潘家华:农村人口市民化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动力和保障

记者 方烨

2013年09月27日09: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农村人口市民化收益远大于成本———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历史性的宏大社会工程。对于这一过程的决策,原则上与所有工程项目决策一样,必须核算其成本收益。如果这一工程的收益太低,成本过高,得不偿失,靠行政手段仓促上马,也是注定要失败的,不可持续的。正确认识并核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收益,才有可能走向健康、品质、可持续的城镇化轨道,实现美丽中国梦。

  正确认识收益

  潘家华表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18%的城镇化率,尽管受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约束,一路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高到2012年的52.6%,而且各种预测表明,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在2030年前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70%左右的水平。这一事实本身说明,这一进程是有收益的,而且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之际,收益巨大而持续。

  首先,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市民化是增长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工农产品剪刀差”,即农产品低于价值、工业制造业产品高于价值的不等价交换,靠农业补贴工业、农村补贴城市,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工业化拉动城镇化,主要靠外需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已经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部分地区步入后工业社会的今天,外需扩大的空间和投资扩张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而且不断受到打压。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启动动力不足,但其产品与中国外贸形成竞争。中国一些资本和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产能已经趋近甚至超过峰值。2012年,中国手机生产11.82亿台,液晶电视机1.14亿台,房间空气调节器1 .33亿台,汽车1930万辆。世界63亿人口,中国13亿人口,即使是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常规消费品的市场容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再看主要用于基本建设的钢材水泥。2012年,中国钢铁产能超过9亿吨,产量7.1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6 .3%;水泥22 .1亿吨。2012年,房屋施工面54.34亿平米,新开工17.73亿,销售11.13亿,其中住宅9.85亿;新建公路58672公里,铁路5382公里。且不说扩张,要维持这样的生产规模,也需要持续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市民化:现有2 .6亿非居住地户籍人口的市民化;未来20年每年按1个百分点计2 .6亿新增城镇人口的市民化;城中村大量人口的市民化,以及由市民化带动的城乡统筹需求,构成中国经济增长升级版巨大而持续的动力源泉。如果说过去30年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是工业化拉动的话,未来20年,则只能是市民化提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

  第二,巨大的社会收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消除身份歧视,而不是固化甚至强化。一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社会存在的群体的基本利益,也是社会整体利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身份歧视对没有市民身份的这一巨大的社会弱势群体造成的心理扭曲、生理伤害、生存压力和话语缺失,不可能使之成为社会正能量。从某种角度上讲,市民化的社会收益,甚至要高于经济收益。

  第三,巨大的环境效益。从规模和速度上讲,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是前无古人,也可能是后无来者的。所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也是空前的。2012年,中国进口原油2 .71亿吨,成品油0 .40亿吨,原煤2.9亿吨;铁矿石7.44亿吨。2011年,中国化石能源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总量的28%,高出美国(16%)和欧盟27国(11%)的总和;人均接近7吨,而世界人均不足5吨,欧盟人均8吨。2012年冬延续到2013年春的全国大范围的雾霾环境,也使人们反思:如果美丽中国梦就是我们的环境天蓝、水净、地绿,我们为什么偏要将原本美丽河山折腾为天霾水污地秃然后再拼命呼唤梦求幻想当年呢?有人说,市民比农民消耗更多的能源、资源。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下,有统计数据的支撑;但是,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集约的城市显然要比分散的农村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今天发达国家的实际状况就足以印证。

  “上述简单的分析可见,市民化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动力、保障和条件。”他说。

  科学分析成本

  据潘家华介绍,在城镇化加速、市民化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一些权威部门和智库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对市民化的成本进行了估算。2005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测算,每进入城市一个人,需要公共支付成本约为1.5万元。2006年,建设部调研组在提交的《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匡算,新增一个市民需要增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小城市2万、中等城市3万、大城市6万,特大城市10万(不含运行和管理成本)。中国发展基金会2010年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得出的市民化成本为10万/人。今年早些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数据为8万元/人。

  如何看待这些数据?潘家华认为,从方法上看,所有这些成本测算忽略了社会成本。从经济上看,这些测算没有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首先,从全社会视角,不论在何处,均有一个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农村现实情况投入少,并不表明未来投入也会少。近年来,国家财政已经逐步实施低保社保等社会全覆盖,尽管不同地区有差异。如果这样,市民化的成本,应该只计入增量成本,而不是完全成本。第二,市民化伴随着资产的转移支付。城市扩张用的土地,显然来自于农民。如果说土地置换这一安排有依据的话,至少市民化不需要额外计算土地成本。

  在宏观经济层面,市民化的成本,均是一种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投资,产生投资的乘数效应,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城市基本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是成本,但更是就业机会,生活品质。因此,对待成本,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