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廖文:文学要自信讲述中国故事

2013年09月10日08: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文学要自信讲述中国故事(文论天地)

症结之二,自信力的疲弱使文学的精神高度失去支撑,价值建构变得颇为艰难

对精神高度的追求,是文学的内在力量。自我矮化的价值消解和精神溃散,必然使文学丧失这种内在力量。当下的情形是,不自信引起的消极心态,和后现代文化思潮夹杂在一起,形成了更大的精神破坏力。在一些文学表达上,历史传统和价值理想被不加辨析地否定。凝聚民族心血的价值表现符号,被一些作品狂欢化地解构。这使得基本的价值建构和精神升华变得颇为艰难。

对现实生活和自身实践的轻视,必然影响经验的梳理和认识方法的获得。缺失自信的文学,就会失去对生活现场的有效认知和诠释。缺少思想方法的文学,难以避免的表现就是盲目的怀疑和否定。怀疑和批判,无疑是文学价值建构的起点。但深陷怀疑进而怀疑一切,这样写出来的故事不可能打动人、启迪人。在一些作家的文学叙事里,历史的意义被粗暴解构,历史每每被描绘成偶然的荒诞事件。在一些作家的文学叙事里,没有关怀、没有温度、没有力量、没有震撼心灵的价值坚守,看不到基本的文学情怀。

症结之三,厚“彼”薄“此”的心态衍生偏激情绪,文学缺少基本的理性精神

思维和心态上的偏差,极容易让文学创作变成极端情绪的产物。表现在一些创作中,即无限放大社会生活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发展中的问题和缺憾,并推及整体,传达了当下生活不值得经历、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在别处”的偏激情绪。在一些作家那里,由不自信产生了求全责备心态,进而成为支配性的创作动机。即便是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日益产生深刻影响这一巨大现实,也不能作为考量现实生活的客观要素。

文学书写流于情绪化偏见,缺少基本的理性精神,迟滞了作家的思想和书写能力。在一些作家那里,还存在不少非理智的肆意想象,甚至不惜扭曲描述对象的真实面目。权谋欲望、玩世不恭、自暴自弃、阴骘幽暗、乖张促狭、取媚就俗等在一些作品中被大肆渲染。

症结之四,对表现本体缺少自信,导致文体、形式创造的弱化,文学同时代审美隔阂

对现实存在和民族历史缺少自信的文学,很难产生精美、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文体自觉和创造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更理想的方式表现生活的热情。对形式之美的发现,总是来自恰当表现具有强烈审美特征之物的内在要求。对细密生动的写作技法的精研,一定来自对生活质地的细腻感受和丰富触觉。对语言的艺术运用,也一定来自对语言的文化母体和使用过程的尊重。出于厌弃现实生活和本土文化,而转向所谓“纯”文学,以唯美和“纯形式”自命,看似专注于文学,但离开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对身边人物命运的关注,又怎能获得生成美的动机和土壤?文学语言和艺术手法上的粗糙、乏味、了无新意、同时代审美隔阂,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

上述几种症结彼此关联,互为因果。没有自信的文学,是六神无主的文学。缺少足够自信的书写心态,必然导致文学精神和文学价值的缺失。渴望中国加速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学写作,体现了中国作家的历史责任感。这决不意味着,作家可以用异质文化中心和自我否定思维下的某些判断,直接作为文学书写的价值标准。这种不自信,已经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确切的伤害,影响了文学对中国社会生活丰富性的整体呈现,迟滞了中国文学成长的脚步。

世人期待着中国文学生动有力地阐释中国人的经验和梦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学必须超越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定势,建立起应有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不是粉饰现实,而是来自对历史传统、现实道路和未来前景的坚信。同样,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中国文学要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胸襟,但根本上要扎根于中国的现实,真心拥抱今天的现实,真正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惟如此,文学才能自信讲述中国故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