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包俊洪: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3年08月27日11:2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四、科学发展观总结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概括,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是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精髓,是国家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可以说,一个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国家和社会制度对人民的承诺、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体现了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民族特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什么?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要求,是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群众都没有争议共同认可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观,最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诉求。改革开放实质上也是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的建构。这种价值体系建构,必须能够直面大众的价值理解和价值期盼,也必须能够适应和引导大众的价值生活与价值选择。一个政党所秉承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是一个政党政治软实力和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坚持以人为本,向人民学习,从人民那里把他们的共同愿望和利益用党的理论、党的方法加以概括总结,表达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观。早在1981年,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时就指出,“搞中国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新提法就是建立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谓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守纪律,要有道德,要坚持我们历来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否则我们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把“富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提出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一致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立论的总依据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鉴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批判了对社会主义“左”的认识。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在《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一书中说:中国经济改革始于观念的革新,贫穷不再是社会主义的美德。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释放利益的力量。改革之初,邓小平对逐利的肯定不亚于一场意识形态的革命。科学发展观在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把“和谐”纳入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实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格局。“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属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坚持五个建设协调推进,促进社会大系统有序发展、和谐发展,建设新型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价值共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现代化建设与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统一起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统一起来。正像邓小平所强调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更加明确,有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雄辩地告诉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没有以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介难以成功。同时,市场经济建设以来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与市场的公正与法治是必须的内在条件。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公平正义,也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理想价值追求。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形成社会主义的市场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制度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以往的社会制度无法实现的代表人类价值认识的真正优秀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在任何社会群体内,核心价值体系都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整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的价值观体系,对它加以总结概括,把它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有助于全面提升发展理念,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在实践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结果必然是丧失良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度理论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予以了深刻的变革,但没有丝毫失却社会主义的追求和价值理念。邓小平曾说,我们讲四个现代化,“主词”是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后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不能够沉湎于西方价值体系,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国情、文化传统和制度实践,提出自己的价值标尺,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

众所周知,在西方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启蒙运动和由之而产生的价值观变革起到了开路先锋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发端于欧洲十七世纪的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它所倡导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为主旨内容的启蒙理性为欧洲发展、北美独立,以及西方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思想引领。但是,西方启蒙运动自身也包含了一些列悖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启蒙理性的普遍主义性质与它要解决的人类事物的历史主义性质之间的悖论。启蒙理性作为一种人文精神,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在追求自身解放历程中共同的精神财富。但是,当资产阶级把启蒙抽象的理性普遍化、对象化,把它作为处在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家必须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启蒙的普遍理性就走向了它的反面。例如,作为启蒙理性和资本主义精神化身的新教,不仅在推动资本主义价值观形成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增殖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积极地参与殖民活动,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新教徒真正崇拜的上帝是金钱,新教正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宗教领域中的典型表现形式。启蒙运动以来充斥着血腥历史的资本扩张以及世界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表明,单纯依靠西方启蒙理性不可能带来世界的进步与和谐,启蒙理性带给我们的只是历史的启迪,而不是建设现代国家的现成方案。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以新的姿态迈向现代化征程的时候,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场讨论对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不同,这场讨论确立了实践的权威,是对西方近代启蒙运动的超越。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全面具体地贯彻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各项具体政策的理解和规定之中,提出了判断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也是我们衡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非功过的价值标尺,这个价值标尺的核心就是人民性。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诉求联系在一起,我们党才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正如邓小平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讨论是基本建设,越看越重要,越看意义越大。”近些年来,中国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成为中国文化和发展模式在世界的影响之所以扩大的重要原因。邓小平说:“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融合日渐加深,文化渗透和价值观渗透已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取全球话语霸权的重要手段,核心价值观直接反映着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党的十八大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