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徐连仲: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8.5%左右的次高速
2013年08月08日11:0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新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主特征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

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效益的提高,会减轻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这将决定价格涨幅不会过高。但是,长期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也会对价格的上涨产生拉动作用,而这种作用与前些年相比在逐渐加大,从而决定了今后的一定阶段时间内价格涨幅不会过低。

其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从成本及需求两方面促进价格总水平上涨。

近几年,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明显加快。这两年我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大幅度地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最小的也在50%左右,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成倍的增长。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一方面增加了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推动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进而从需求侧拉动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

其二,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将不断传导到产品销售价格,推动价格上升。

近年来,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运输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节能减排成本、安全生产成本等不断提高,对价格形成长期的上涨压力。以运输成本为例,2010年和2011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分别为7.1万亿和8.4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7%和18.5%,占当年GDP比重均为18%左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9%左右的水平,其中运输费用占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超过50%。

在经济增长和生产扩张方式转变进度较慢、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税费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企业难以通过内部消化来完全抵消成本上升的压力,只能通过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来转移上升的压力,这是导致价格上涨的必然结果。

同时,现阶段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农产品价格均已进入高位运行时代,而我国又是资源短缺及资源消费大国,国际市场会充分利用中国需求大的因素尽可能地抬高资源的市场价格,从而加剧输入性价格上涨的压力。另外,为了节约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也会主动利用价格等经济手段,通过适当提高资源价格或者资源税收的手段迫使企业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将在客观上促进资源价格的上涨并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

其三,农产品价格呈长期上涨态势,也会拉升价格总水平。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分短缺,农产品供给基本上是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因此农产品价格易涨难跌。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亿亩,而2012年我国进口粮食8025万吨、食用植物油845万吨、大豆5838万吨,相当于利用境外土地播种面积7亿亩以上。

同时,受土地资源和生产能力制约,不同农产品之间争地问题突出。目前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比重高达68%左右且近年来一直稳定在这一水平,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少,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例如水果、蔬菜、小农产品等一旦产量减少,就可能引发价格大幅上涨。加上种植业成本和土地流转、雇工、运费等流通费用的逐年上升,农产品价格总体上会长期趋涨,这必然会通过食品价格来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国家在农业政策上,也在引导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2011---2013年,国家把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上调8.1%、9.7%和9.8%,把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上调21.9%、9.4%和7.1%,仅仅三年时间小麦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累计就分别上调了30.2%和42.9%,且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提高已经成为常态。

此外,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大规模由农村转移到城镇,食品需求的城乡布局、区域布局发生很大的变化,而相应的农产品生产供给格局和流通格局并未跟进调整,特别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市场建设体系相对滞后,流通环节过多、成本过高、效率过低,这些都在影响农产品供求平衡和价格的变化。最后,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发生改变,也将刺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其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将加速居民收入的增长,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会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同时,会迅速增加居民的购买力,促进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进而会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则要求10年间城乡居民实际年均增长速度约为7.2%。从历史的经验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从居民收入与价格上涨的关系以及居民收入增长的历史对比分析,今后居民收入增长将拉动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