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治航班延误要瞄准关键动刀
探究航班延误深层原因
航班延误为什么多发?资料显示,一架飞机一天要执行6到10个国内航班,飞行10小时左右,再加上上下客、清洁、装卸货、例行检查等过站时间,一般每天运行16小时左右。每架飞机的航班计划都预先排好,周旋余地不大。前一航班出现任何疏漏都可能引发后续航班的连锁反应,越到后面延误时间越长。旅客经常会觉得,从甲地到乙地,两地天气都很好,怎么航班还延误?这是因为,一次由天气原因造成的一地或两地大面积航班延误,需要三天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全部调整归位。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国内民航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比发达国家差很多。一位机场工程师介绍说,目前欧美航空公司的起飞间隔仅为1分钟,但由于我国从业人员水平所限,按照国内的技术水平,起飞间隔目前缩至3分钟以内,已经无法再缩短。国内一家大型航空公司耗资数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早已淘汰的SOC航空管理系统。另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场人员说,即使在起飞前的安全检查中,有时也会出现维修零件“航材”不够,需要另外调配的情况。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吴桐水则提出了人员的短板问题。目前,我国民航机队规模以年增200架的速度不断扩大,各航空公司的驾驶、机务、空乘、签派等专业人员更显短缺。一旦出现特殊天气或飞机故障,就会出现一线工作人员难以衔接的情况,继而带来连锁反应。“一个机长,从北京飞到上海,需要一小时五十分钟,如果在机坪上滑行的时间超过了他当日额定工时,为保证飞行安全,就必须换机长。另一个机长在哪儿呢?还在天上飞,你得等他,这肯定导致航班延误。”吴桐水说。
除此以外,专家认为,航班延误背后也有空域管理不科学的问题。美国每天有6万多个航班,欧洲每天有5万多个航班,而我国每天仅有1万多个航班,但航班延误却频发,这就凸显了空域管理改革的紧迫性。上海吉祥航空董事长王均金说:“中国民用空域资源仅占30%,在美国民用空域则要占到80%。”多个业内人士表示,新建机场、不限起飞等措施并不能治本。这好比扩大了马路的进出口,但是没有增加车道,堵车情况自然无法缓解。航班延误最终解决办法应是增加民航空域的比例。但这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仅靠民航是无法实现的。
专家介绍,民航现有的体制,被分割给4个不同的“婆婆”管理:除首都机场、西藏的机场外,其余全国的机场都归地方政府管理;航空公司归国资委管理;空管归民航局管理;公安归公安部管理。2003年以前,在民航链条只有民航总局一个“婆婆”的管理体制下,各环节都听民航总局的,空管按照总局的命令来发号施令。如今,遭遇延误时,各环节按照各自“婆婆”给确定的职责范围,各扫自家“门前雪”,谁都不向超过自己职责范围的领域伸手。
有行业内人士认为,空管局出台的“不限飞”政策,把航班赶到“天上排队”,是“只扫自家门前雪”的做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要结束航班延误的局面,必须搭建起统一联动平台,为系统整体联动运转而出力。在民航链条中,目前只有民航空管局有能力统一协调航班飞行问题,空管局作为民航局下属单位,本身就承担着政府公益职责,与作为企业的机场相比,更有力度来召集各个环节人员坐在一起,机场、航空公司更容易“听话”。
“一个政策不可能一下子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但还是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对于“不限起飞”的新举措,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晓津认为,这可能也是一个“倒逼”制度,可能会让机场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