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重复统计造假“注水” 中央地方数字“打架”
市场观察:地方GDP报花账误导宏观决策
记者 罗 兰
2013年08月02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地方GDP报花账误导宏观决策(市场观察)

【 政绩考核导致数字虚夸 】

中央和地方GDP统计数据不一致,既有技术原因,也有地方政府领导为求政绩干预统计的成分。

从技术层面看,中央和地方是分级核算GDP,国家统计局根据掌握的基础数据独立核算全国GDP,并非对地方GDP数据进行加权汇总。

据专家介绍,首先是统计口径不同。国家层面的统计抽样系统相对独立,相对客观;其次,地方核算的样本是按照生产的最新产品来计算,产品的跨地区流动使得一地的最终产品成为其他地区的中间产品,这体现在GDP中会使得部分地方数据超过总体,这种差异属于合理范围。

从人为层面看,各地考核官员政绩以GDP为主,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得不采取造假、虚增、空报等手段给GDP注水。曾有报道说,某地一家企业一年生产还没开始,企业产值就已经被确定了,因为当地政府有指标要求。还有基层统计人员透露,他们“又不能说实话,又不能不说实话,只能尽量贴近实际,找理由来说明这个数字是可靠的,贴近实际的”。

“政绩考量等局部利益出发而导致高报的冲动。”交通银行高级分析师唐建伟表示,地方数据虚高会产生经济过热的假象,从而得出应继续实行经济紧缩政策的误判。

【 误导宏观决策危害大 】

与实际情况不符的GDP数据出台后危害甚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王军认为,GDP数据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如果地方数据存在水分会对经济政策决策带来一定干扰。如某地经济增速实际较慢,应当采取偏松的货币政策,但统计数据显示的GDP增速较快将导致政府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给地方经济带来不良后果。

“常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统计数据不能反映经济基本面会误导宏观决策”,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说。

有专家指出,如果宏观决策层采用了这一虚报的数据,必然会认为经济有望企稳回升,相应的经济政策也将以此错误判断为基础,再次做出错误决策,对今后经济发展危害很大。

如何解决统计数据作假问题?徐洪才说,首先,要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变量,改进统计方法;其次,对故意弄虚作假的要严惩。

专家还指出,修正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对保证GDP的客观公正尤为重要。在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GDP只应是其中一项指标,更重要的考核还应包括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