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力求总结和把握社会保障发展的规律,为推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借鉴。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
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点是:建立时间较长,覆盖面较广,体系比较完备,保障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财务压力增大。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主要围绕公平与效率问题展开,在多样化发展中呈现以下几个主要趋势。
实行多层次养老保障,降低公共养老金给付压力。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金给付压力,各国政府在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和个人投保补充养老保险或进行养老储蓄,形成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比如,德国2001年和2004年两次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法定养老保险为基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为补充的三层次养老保障;瑞典在20世纪80年代分别建立了工人、白领雇员、中央政府雇员、地方政府雇员职业养老金。实行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个人以及社会组织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促进保障水平提高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效率。社会保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快速膨胀的社会保障支出表明其存在被过度消费的可能。有鉴于此,很多发达国家把引入市场机制作为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减少浪费的有效手段。比如,将社会保障基金的集中性垄断管理转变为分散性竞争管理;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障项目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比较成功的领域是医疗保险。比如,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英国,20世纪90年代通过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和社会资源,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德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荷兰和瑞士等国均采取了加强疾病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医院签订医疗服务合同、限制药品价格和提高患者自付比例等措施,在保障人民基本健康权的前提下控制医疗成本过快增长。
适应经济社会条件变化,完善保障项目。20世纪后期,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不但使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且使老年人生活护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现代家庭的照料功能逐渐弱化;另一方面,由于有较高的医疗福利,相当一部分老人需要生活护理时会选择住进医院,从而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带来严重医疗赤字。为了在降低费用的同时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老人入住医疗机构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并向保障老年人的医疗照顾、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方向发展,由此也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老年产业。
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项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保障人们生活的社会制度,而且具有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创造新的经济活动、平缓经济周期波动等重要经济功能。很多发达国家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保制度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命题开始出现并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相应的制度设计思路也发生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比如,欧盟为了扩大就业人口规模,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立了“就业友好型”的目标,将失业保险的目标由保障失业者的生活改变为鼓励人们寻找工作。在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压力中,欧盟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社会保障改革取向在其经济刺激计划中得到明显体现。美国则利用现金补贴等社会救助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前不久,美国通过的医改方案是“社保制度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又一具体体现。
普遍性和全民化原则被更广泛地接受。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仍以增收节支、控制成本过快上涨为主要目标,但制度普遍性和全民化的原则并没有动摇,维护社会公平依然是基本价值取向。日本作为少子、高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也采取了诸如合理确定自付比例、控制医疗服务项目等措施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但在2006年医疗保险改革中依然明确提出“国民皆保险”的原则。一些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达到全民覆盖的发达国家一方面在努力控制某些项目费用过快上涨,另一方面把制度覆盖全民作为重要目标。奥巴马政府的医改方案终获通过,说明即便在美国这样强调效率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和全民化仍然在向前推进。
社会保障在发达国家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历经多次世界经济萧条而日益完善,在纾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显示出强大功能。总体上看,提高效率并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是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和改革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