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关键:将稳增长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有三点依据。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需求明显下降,且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短期内外需难有大的提高。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必须着力扩大内需。二是资源环境硬约束和要素成本提高,企业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三是以往存在的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一些新问题。主要是: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进入调整期,消费增长虽然保持稳定,但进一步扩大消费难度较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凸显,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障碍。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实现更长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
学者们强调,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必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稳增长不能单纯地追求速度,而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实现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将稳增长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应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从中长期来看,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积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既能优化经济结构,又能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前3个季度,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实体经济和投资的增长速度都高于东部地区。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更加重视调整结构、科技创新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应将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有效载体,加强科学规划,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顺畅劳动力流动,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此外,应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促使消费结构升级重新进入持续、较快发展的通道。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由于工业转型升级以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的高投资率现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应在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的前提下,把稳定投资增长作为稳定经济增长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在稳定投资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投资结构的优化。首先,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将企业技术改造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其次,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资力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财政政策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引导民间资本和要素向民生事业领域流动。第三,适当加大对重大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第四,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房地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既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也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保障。应继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实施的地区范围和行业范围,并适当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使“营改增”避免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潜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中央和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深化价格改革,完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