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国梦的实现:道路、理念与机制
姚桓 孙宁
2013年07月22日10:08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科学发展的理念——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指针

如果说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道路选择是解决根本途径问题,那么,理念的树立则是解决以什么方式把途径走好。如果理念出了问题,原本正确的道路也有被走偏的可能。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起步阶段有较快增长,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大多数人的被压抑和贬值为代价,一部分人的享受以多数人的贫穷为代价。伴随发展而来的,是收入的两级分化、社会关系的紧张、环境的破坏、能源的短缺以及严重的腐败现象,反过来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最终损害了发展。这种“发展悖论” 证明,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带来整个社会的进步,不会自动增加人民的福祉,而且还会遭遇发展的陷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有三个问题更加尖锐,一是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发展到一定阶段,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难以为继的。西方一些人担心,如果中国仿照美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标准,达到“美国梦”的水准,全世界的资源都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地球难以承受。二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克服市场经济竞争带来的“马太效应”,防止两级分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严重两级分化必然造成社会动荡乃至动乱,这对中国是灾难,对世界也绝不是福音。 三是从世界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于精神” ,一个仅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裕而精神疲软、缺乏文化软实力的国家从来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产生继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新的中国精神。三大问题汇集成一个: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的发展模式。

时代的 需要提供了 可能,问题本身孕育着解决问题的答案。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个背景下诞生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总结了我国发展实践,又借鉴了国外发展经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 以人为本,把实现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解决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全面,即首先把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防止在发展中见物不见人。判断社会发展的标准,应当是物的标准和人的标准的统一,而后者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由人构成,人的发展是判断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准,更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深层本质。全面,还要把发展看成多维的、综合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全面进步的过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过程。以此为指导,在实践中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五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协调,是使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在发展中做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难看出,这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对发展规律的阐述,正确回答了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为中国梦的实现树立了科学的指针。第一,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增加人民福祉结合起来,使国家现代化道路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道路合为一体。这样,中国梦真正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每个中国人成为“梦之队”的一员,十三亿人民的创造性劳动热情激发出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得到不竭的动力。第二,十三亿人口的大国逐步摒弃工业化时代“攫取、生产、废弃”的线性生产方式,转而采取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循环生产,不仅能够建设“美丽中国”,也将开启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人真正成为“天人合一”的“人”,而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 这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是贡献,也会树立值得效仿的榜样。 第三,先进文化建设培育的“中国精神”,对内凝聚人心、鼓舞人民团结奋斗,对外强调和平友好互助共赢,既坚持自信自强,又主张谦虚合作,它是中国的,又是普世的,能够为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世界的共同繁荣,因而将极大地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具备这三条,21世纪的“中国梦”就会真正梦想成真!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姚桓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