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发展模式形成的关键因素
要素市场扭曲是过去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促成因素。同样,近期要素市场的变化也是促使中国经济向“常规发展”转变的主要原因。改革期间中国经济的独特表现,包括强劲的经济增长和不断增长的结构性风险,主要由低生产成本推动;出于同样的原因,成本结构的逆转也会让中国更像其他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常规发展”模式包括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上升,收入分配更为平等,经济结构更为均衡,产业升级加快和经济周期更为动荡。这些正是过去几年所发生的现象。
目前而言,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尤其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市场已经明显显示出供给短缺的迹象,近年来工资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低端市场,直接降低了利润率。因此,这就会使过去收入从家庭转移到企业的再分配机制得到反转。由于这些中国企业的隐性补贴减少,出口和投资活动会减弱,因此,经济将实现再平衡。而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为“事实上的利率自由化”敞开了大门。政府也一直在试图改革能源、水和其他资源的定价。
也许,近年来增长潜力下降和通胀压力上升比较容易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增长会放缓,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劳动力短缺和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出于同样的原因,迅速上涨的工资也会造成通胀压力,因为成本上升只能通过更高的产出价格、更低的利润率或更快的生产率增长或者几者综合加以吸收。
是什么推动近年来消费占G D P的比重上升呢?答案是家庭收入。劳务收入占G D P比重从2007年的41%增长到2009年的47.1%,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消费占比。这也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现象,当它们各自经历刘易斯拐点后,消费占比开始复苏。
再平衡仍处于早期阶段。例如,根据我们的估算,2010年消费占G D P的比重为52%,大大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经济体70%-90%的范围。通过不断调整工资,这种差距可能会缩小。预期的利率自由化,至少可能导致存款利率提高,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再平衡。彻底转变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超越初级收入分配来改善收入平等,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教育,以及促进金融和资本账户自由化。
新的增长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正在经历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发展的重大转变。目前增长率稳定在8%左右,但未来十年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同时,通胀压力正在上升,并可能最终稳定在5%左右。这些变化构成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再平衡早已展开,并已清楚地反映在经常账户盈余收窄、消费占G D P的比重上升、城乡和地区差距缩小、收入分配得到改善等方面的调整中。这一持续转型主要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这些经济结构调整大多数还处于早期阶段。为了使中国成功转向更加平衡、更加高效和更加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政府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政策行动。
尽管新的增长模式更具可持续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中国失去低端产业的竞争力后,能否通过创新和产业升级以获得新竞争力?在增加投入不再能够扩大制造业生产的情况下,能否创造足够的新就业机会?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经济成功或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劳动力质量,即教育、技能和经验。目前,非技术工人占中国劳动力的主导地位,他们主要受雇于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损失可能会部分地被服务业就业增加所抵消,但仍有大量工人需要被高附加值产业吸收。因此,未来几年内需要在支持教育、培训和研究方面做出重大努力。
(作者黄益平、苟琴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助教,蔡昉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