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文化外延可概括为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中下游和闽东地区使用福州方言的族群所创造的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的区域文化。其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以闽越文化为基础,以儒学为主体,由理学、闽学、侯官新学一脉相承的区域文化。其文化特质可以概括为儒雅、重文、开放、求变。闽都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上自秦汉下至近代,在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激发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作为汉唐清三代的重要港口,推动中国海上丝路文化繁荣发达
汉高祖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福州),始设东冶港。“建初八年……旧交阯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汎海而至。……至今遂为常路”(范晔:《后汉书·郑弘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这七郡即: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位于今天两广与越南北部和中部,说明在东汉前期,东冶与中南半岛已经开辟了定期航线,成为当时东南海运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来自中南半岛的海外商品皆在此集散转运。
中唐时期,北方战乱频仍,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中国的对外经贸文化交流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转移,使福州在唐代中期至五代期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当时和福州港有交通往来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琉球、倭国、林邑、赤土、真腊、婆利、新罗、三佛齐、天竺等。唐末五代商船由福洲港出发,北上东海,纵跨南海、横越印度洋,至东南亚,远达非洲,将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海外,带回西方香水、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福州港从汉晋肇始到唐五代的鼎盛,奠定了对外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格局,进而推动和发展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19世纪60—90年代,由于欧美茶叶市场对头春新茶的大量需求,高额利润使得各国茶商间展开运茶的竞赛,“世界上最好的造船师正在从事建造船只使新茶能够提前若干天运到。”(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册第58页,茶叶研究社2008年版)福州繁华的茶叶贸易,成了福建省重要的税收来源。在经济基础的支持下,洋务派在福州开始了近代化转型的尝试,朝廷批准闽浙总督左宗棠在闽江口岸创立了福州船政。“福州是中国的主要茶叶市场之一,距兵工厂所在地和装运茶叶的港口约七英里。在所谓开放港口之中,这里也许是最具特色的。”(约翰·汤姆森:《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森游记》第125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1883年后,福州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茶叶出口港,成为牵动欧美经济中枢的世界茶都。茶叶贸易和近代化海防建设同步进行,这正是福州港有别于中国其他港口的重要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