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制度推进
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也是农民工因身份排斥而缺少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只有真正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同城待遇”,农民工才会有归属感和安稳感,在此基础上激发其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力。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
文化权益是保证农民工在城市实现自身发展与进步的文化基础,涵括文化发展权、文化创造权、文化成果享有权和文化认同权。2011年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这是切实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一个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等公益场所要加大免费开放力度,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展览、培训,加强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利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数字文化服务。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的缺乏是导致农民工文化自信心不足和文化自觉意识不高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和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一是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整合社会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并引导和鼓励其进行就业规划和自主创业。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培训资金的支持、利用和监督,建立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制度,引导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应适当增加科普教育、社交技巧、城市生活常识、市民公德、城市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同时着力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融入城市的能力。
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参与意识
各地政府要完善扶持奖励机制,从农民工的实际文化需求出发,用“种文化”的方式大力扶持农民工自办文化团体,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企业、社区以及文化馆(站)等应为他们免费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场所,以此提升农民工文化自主参与、自发创造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以文化重塑农民工形象。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分散性较强以及面对城市公益文化服务设施普遍存在“心理门槛”等特点,媒体应成为农民工触摸城市脉搏的重要窗口,成为弥合长期以来城乡隔阂的文化之桥。一方面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农民工广泛了解,尽早尽快地走出“文化孤岛”。另一方面媒体应大力弘扬农民工的正面形象,通过对农民工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等正面的宣传与报道,弘扬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更正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增强农民工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