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5日08: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创造性劳动须以和谐劳动关系为基础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大多会经历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过程。如果处理得好,劳动关系从不和谐复归和谐,就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否则,就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发展的瓶颈期,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讨论中国梦,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美国梦。其实,美国梦实现的道路并不平坦,其中就包括劳动关系的失衡与修复。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但也是劳资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工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死伤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物价持续上涨,工人大量失业,劳资矛盾更加尖锐。对于美国如何走出经济大危机,现在流行的故事讲的主要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罗斯福新政。但实际上,罗斯福新政不仅仅包括出台了诸多经济政策,而且包括出台了诸多社会政策。有人将这些社会政策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联邦紧急救济署和工程振兴署的成立,使联邦失业救济成为半永久性的措施;二是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的颁布,为工会的集体议价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框架;三是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险体系;四是通过税收法案,恢复了再分配税体系。这些社会政策较好地解决了严重的劳资矛盾,为美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国当前的劳动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目前已严重偏低。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是不断提高的。比如,美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从19世纪70年代的50%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74%,加拿大从20世纪20年代的55%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71%,英国从19世纪70年代的45%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66%。劳动收入占比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教育培训等的发展,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果其回报足够高,就会激发创造性劳动;否则,就不利于创造性劳动的激发。我国最近30多年来,人力资本不断增加,但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从1984年最高时的54%下降到2007年的41%。劳动收入占比的这种反向变化,意味着劳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报。实际上,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的种种不和谐,一个基础性原因就是劳动收入占比不断降低。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创造性劳动的发挥,这要求理顺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关系,给劳动以足够的激励,使人们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