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梦想,不能寄希望于他人的帮助,而只有独立自主才能走上实现梦想的道路。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首先是从政治上摆脱苏联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开始的。由于苏联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长期对中国共产党给予支持和帮助,加之新中国成立后两国签署同盟条约,苏联共产党在处理与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时始终抱有一种老子党的心态,对其他党犹如父子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特别是发展到后来武断干涉他国内政,带有明显的大国沙文主义。又由于中国缺乏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迫切需要向苏联学习建设并得到苏联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情况制约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到了1956年,这种情况开始转变。
…………
1958年美国人哈罗德?伊罗生在其出版的《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中,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政治影响力的增长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尽管共产主义中国同苏联或美国比起来,仍然是工业矮人,但在国际影响和重要性方面,显然已经属于世界上前三、四位强国之列。通过经济和军事上绝对的优势,苏联在斯大林之后一直在共产主义世界中处于权力的中心位置,但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中,作为威望和地位标志的衣钵,几乎可以感觉得到开始移向北京的共产主义者那里。在共产主义势力范围中沿着莫斯科—北京这根轴线有效影响力的重新分布,已经是——尽管依然是新生的、尚在尝试着的——世界事务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中国人的威望、独特的力量和独立性,甚至在斯大林死亡之前,就在许多方面得以表现。北京成为了共产主义世界中麦加一样的中心……然而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新的、关键的地位才开始变得普遍地明显,当时因为在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对莫斯科当局的反叛,苏联在东欧的附属地区处于几近分裂的状态,这一事态沉重地动摇了莫斯科政权。”伊罗生进而指出:“正如全世界的观察家们很快估计到的那样,在处理波匈事件的过程中,共产主义势力集团中的主宰者——如果不是领导者的话——的主要角色实际上从克里姆林宫转移到坐在北京紫禁城琉璃瓦之下的那些人身上。”(《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9—241页。)新中国成立前,作者长期在华从事新闻工作,他对中国在世界政治力量中快速增长的敏锐观察,独到而准确。正是从1956年开始,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1958年以后,随着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上分歧的严重,中苏两国在战略利益上的巨大差距日益暴露,对于两党两国来说,都存在国家利益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冲突带来的矛盾。…………这一过程恰是中国摆脱苏联现代化建设影响,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
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审视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问题。苏共二十大召开,在完全否定斯大林的同时,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诸如个人崇拜、农村发展落后等问题,这些情况也启示中共要辩证地看待和学习苏联的现代化建设经验,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从实践方面来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已经发现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一些弊端,经过实际调查,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始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在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所作的批示中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和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主义,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历史证明,恰恰是1956年之后,毛泽东真正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首先是通过《论十大关系》总结前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957年,又撰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指出不要教条地照抄照搬苏联的经验,必须独立自主地探讨自己的建设道路。这都是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为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建设进行的一定的理论总结和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