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
公茂虹
2013年07月02日10:18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梦想开始走上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指导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8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带着试编出来的《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前往苏联征询意见。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中国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开始探索自己的路而不再照搬苏联的模式。1960年1月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10年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十年总结》一文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68页。)前八年即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对于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经验的做法,1956年在论述十大关系时,毛泽东已经提醒大家注意避免这一不良的做法,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对这种教条主义的做法再次进行了批判。他说:“全国解放后,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七年,在经济工作和文教工作中产生了教条主义,军事工作中搬了一部分教条,但基本原则坚持了,还不能说是教条主义。经济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重工业工作、计划工作、银行工作和统计工作方面,特别是重工业和计划方面,因为我们不懂,完全没有经验,横竖自己不晓得,只好搬。”“商业搬得少些,因为中央接触较多,批转文件较多。轻工业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也少些。社会主义革命和农业合作化未受教条主义影响”。(《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这反映了最初阶段中国向苏联学习建设的基本情况。

借鉴苏联的经验,特别是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影响,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目标、以计划经济为手段、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道路。以实行公有制为目标,是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并不是像现在一样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理解,他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社会主义性质的影响讲得不是十分明确,基本上是从生产关系即根据所有制也就是从公有制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这在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已表现出来。“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毛泽东在这里隐含着两个基本的理论问题,首先,农业社会化,是指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这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这种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联系。其次,农业社会化步骤与以国有制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的关系,即相适应,是指集体所有的农业与国有制的工业协调发展,这种相适应是把集体所有制农业作为工业的一个链条,通过实行农业的集体所有把分散的农民解放出来,为国有化的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所以,农业社会化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发展农业,而是为了发展国有制的工业。这些思想在毛泽东的论著中都有深刻的论述。同时,毛泽东在谈到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时指出:“剩下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就可以向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进行许多适当的教育工作。等到将来实行社会主义即实行私营企业国有化的时候,再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的工作。”这里清晰地表达了国有化就是社会主义。

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工业化这三个既不相同又有关联的范畴,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发展和壮大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就是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基本的逻辑。从实践层面来看,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之后,按照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由低到高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再通过和平赎买等形式发展到国有化。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

来源:《读懂中国梦》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