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夯实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奠定这一条件的生产力大解放。科学发展,以及为之坚定推进的体制改革,将为实现这个伟大愿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时红秀 
2013年06月29日18:5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发展要有新思路、

发展方式要有新模式

2012年12月中旬,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发展全局作出战略性新论断,“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面对这个全新的国际大局势,他冷静地指出,“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习近平同志认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而适应这个新形势,中国的发展就要有新思路,发展方式要有新模式,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走一条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此,习近平同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体现在包容、生态和创新三个方面:

包容,要让尽可能多的人有机会分享发展的成果,而决不是靠牺牲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搞发展。比如,收入分配方面出现的较大差距就与中国梦格格不入。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生态,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乃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硬约束,中国的发展必须有别于发达国家当年那种全球市场扩张、廉价资源输入、污染输出,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展道路。人们有理由重新审视传统发展方式能否真的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持续进行下去,中国梦会不会被各种严重的污染所“窒息”。

习近平同志分析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要求全党上下和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创新,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中国梦,必然应该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方面贡献出对全球有引领作用、对提升人类福祉有决定意义的重大创新。

尽管我国在一些重大技术方面有不少突破和成绩,但整体科技水平仍处于模仿、填补和追赶状态。对此,3月5日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特别在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的审议会议上提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责编:吴斌、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