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谭浩俊:改革呼唤超利益协调机构
2013年06月27日14:11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步入“深水区”的改革,如何突破部门利益篱笆,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不仅需要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有个超凡脱俗的机构,不受任何部门的制约与影响,也不受任何利益的诱惑与误导。

据报,在2月17日举行的2013年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全国政协经委副主任、中国国际 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提议,必须有个专门研究改革的统筹协调机构。他的主张,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显然,这个统筹协调机构,不是目前的国家发改委,而是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体改委,专司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和协调,以及统筹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随着改革将逐步向“深水区”推进,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其中,来自于部门利益的矛盾、部门利益的障碍、部门利益的阻力,正成为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最大难点之一。不设法克服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别说各类改革方案的出台,就是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也会因相关部门的阻力而停滞不前。设立一个高规格、具有高协调能力的机构来设计改革方案,协调方案研究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无论从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大的改革,还是近年来几次专项改革来看,都是最有效、最具推进力的手段。

如改革开放初期,就因为当时由体改委负责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和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大大减少。即便有阻力,也会在机构的“特殊性”中得以化解与消除。又如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如果不是当时总理亲自坐镇指挥,研究制订方案,并亲自到若干个省份调研,也是很难向前推进的。

从近两年相继推出的医疗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来看,建立高规格、高协调能力的改革推进机构可以说已是刻不容缓。

先看医疗制度改革,从“两江”(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试点到正式出台,用了整整十六、七年时间。特别是最新一次方案的研究制定,从多个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外国机构同时制订方案,到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订方案,最终都在部门利益的冲击下,始终难以形成统一意见。但最终通过中央政府协调,总算平衡了各方关系,方案才得以出台并实施。即便如此,方案也还是带有十分浓烈的部门利益平衡的痕迹。

更重要的,方案出台以后,仍受到部门利益的强力阻碍与影响,在基本医疗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全国统筹协调、基本医疗保障等方面,存在无法有效向前推进,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最高层的直接统筹与协调,仅靠部门牵头,这项改革就极有可能在部门之间踢来踢去、磨来磨去。即便能够出台,也是一个“四不像”。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聚焦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