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 6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也是他在一个多月之内第三次提及“盘活存量”。新华网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
记者:6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也是他在一个多月之内第三次提及“盘活存量”的话题,请问您怎么看待决策层如此高度重视“盘活存量”?对中国经济有什么意义?
董登新:“盘活信贷存量”主要有两重含义:第一,近十年中国银行业贷款规模扩张速度惊人,目前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达140万亿元,相当于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的两倍。银行信贷规模的无度扩张,是不可持续的,背后隐藏着较大风险。
第二,在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异常艰难,如果银行贷款规模继续快速扩张,将是十分危险的,贷款违约风险及不良贷款风险可能会进一步被放大。因此,基于上述两方面因素考虑,我国银行业必须尽快调整信贷政策,及早应对风险。
事实上,伴随30年快速工业化进程以及近十年的房地产大开发,中国银行业贷款总规模扩张十分惊人,近十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以年均20%的复合速度递增。在粗放式总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不断呈现加速度增长的银行贷款,不仅支撑了中国GDP长达30年的年均10%的高增长,而且也为市场释放了过度的流动性,迄今为止,中国投资市场已积累了非常庞大的资金存量,目前的房地产泡沫及人民币对内贬值都有这些因素的重大贡献。因此,中国市场不缺钱,中国投资者不缺钱,缺少的只是多样化的投资选择和安全的投资环境。所以可以看到当前市场上的乱象:国内不让炒房,他们就出国炒房;股市不让发新股,他们就炒金、炒茶。
记者:决策层开出了“盘活存量”来医治金融空转和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药方,但具体到“怎么盘活”,您认为可以有哪些手段和办法?
董登新:按照国务院的会议精神,我国银行信贷政策调整的总体精神是:稳信贷总量,调信贷结构,扩消费贷款,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其实质就是要遏制银行信贷总规模的无度扩张,通过调整信贷结构提高银行资产质量,支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同时支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战略。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是打破银行垄断融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与前提条件。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习惯于单一的银行融资,从过去公有制企业独享银行信贷,再到现如今大银行青睐大企业及优质客户,无论大小银行,它们似乎总是“嫌贫爱富”、唯利是图的,实际上,这是以存款为主要负债业务的银行之本性。因此,在贷款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过错。银行放贷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抵押物。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民贷款难,这并非银行自身的过错,我们也不应该动用行政命令强制要求银行对它们进行施舍性放贷。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及三农贷款难,国家应该制定特殊政策对它们进行扶持和帮助,比方,产业引导、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支持等。不过,更重要的长远措施,应该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直接融资渠道,通过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垃圾债、场内和场外市场的股权融资等手段,一方面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可为银行信贷分流、减压,分散银行信贷过于集中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