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解读“三个自信”的四大内在共性
王晓芸
2013年06月24日09:50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具有诸多内在的共性。

第一,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三个自信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即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都始终根植于、立足于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都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这也是三个自信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整体的根本依据所在。

第二,共同的实践基础。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三个自信共同的实践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实践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每一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基于道路的具体实践,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又是切合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的。

第三,共同的目标指向。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理论体系或制度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两个百年阶段性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自信就是植根于对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各种压力、挑战和困难的充分精神准备。

第四,共同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也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理论体系的发展、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三个自信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