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同时GDP总量也从10万亿元左右猛增到目前的50多万亿元。这说明政府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任务非常繁重,工作量也大幅度增加,而这些任务主要是由事业单位来承担,事业单位是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载体。
因此,在事业单位“三定方案”的框定下,一些事业单位为了实现机构的任务和目标,在过去十年逐步地“单位雇佣”而不是“国家雇佣”了大量的编外人员,有些事业单位甚至雇佣编外人员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编内人员,造成事业单位从人员选拔标准、岗位人员管理、薪酬管理、权责界定等方面的混乱现象,特别是一些具有执法权的单位,一旦把公共权力赋予一些未经严格选拔和训练的素质不高的编外人员,让其代表政府执法,势必会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而在一些事业单位,一些编外人员干着和编内人员一样的专业工作,仅仅因为身份的不同,薪酬待遇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单位内部人员关系微妙,管理难度加大。
为了加强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和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适应新时期和发展新阶段要求的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事业单位编制以及人事相符、权责一致的人员配置,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而且也是社会和谐、团结合作的重要保证。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扩大是伴随着政府雇佣的公务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而实现的。例如在每100个劳动力中,欧盟大约是20个,美国是15.5个,日本是11个,新加坡是 9个。中国目前正处于政府公共服务的快速增长期,推进公共机构编制改革,扩大“政府就业”,让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公共服务岗位,这对改变政府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从而密切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实现中国梦都具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