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刘国新:《国史稿》第一卷的撰写特点
第一卷主编、研究员刘国新
2013年06月19日09:54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题:成功源自坚持

一、关于《国史稿》第一卷的撰写工作

《国史稿》第一卷所涉及的1949~1956年这7年,是新中国艰难起步的初创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民主革命时期的局部执政到成为全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问题前所未有,是历史叙述中比较难以驾驭的一段。邓力群对第一卷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第一卷开个好头,以后各卷可以顺流而下,高屋建瓴。第一卷的写作分为三个阶段:1992~2000年,邓力群亲自抓,工作方式是集中所内外专家进行大讨论;2006~2008年,以修改为主,实行主编负责制;2008~2012年,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有序推进,工作方式仍然是主编负责制。

二、关于《国史稿》第一卷的撰写特点

《国史稿》第一卷的撰写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这种统一即国家为主体的客观活动和我们的主观认识归纳的统一,直接的体现就是篇章结构。最后定稿的第一卷大纲的逻辑关系,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同时又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创造发展的条件。

第二,“提炼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提炼和梳理历史性的东西,更能体现历史的整体面貌。第一卷的撰写,突出了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重大决策的过程;关注了决策的历史根据,即一项决策是否适应了历史的变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以及决策以后付诸实践,又使历史和社会有了什么进步?使国务活动和国家生活有了什么变化?比如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宪法》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的历史条件等。

第三,心中有数。历来书写历史,都会有明写,有暗写,有的甚至不写。哪些写,哪些不写,为什么不写,不是随意的,自有其根据或者章法可循。不写不等于不知道、不了解、不懂得。有的时候,对不写出来的东西更要把握其全过程,这样才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四,利用吸收新史料、新成果。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包括及时补充吸收党史、国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经统计,第一卷中旁征博引的文献档案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占989%;20世纪80~90年代的为3021%;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的为5494%;2000年以后的为659%。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献档案材料占一半以上,这符合我们国家档案文献出版和研究状况的实际。

第五,充分合理地吸收30个部委的意见和建议。《国史稿》不是一般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集体著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就包括30个部委的领导和专家的智慧。可以说,这部书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自身历史的基本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党史、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因此它才能成为权威性的、有公信力的当代中国史著作。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