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办、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主题的第六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坛5月10日在湖南大学举行,来自教育部和湖南省高校工委的领导,以及全国各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家、学者共140余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三个自信”与中国梦 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在论坛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他认为,中国梦是对党的十八大主题的升华;是对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凝练;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种升华;是对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国家宣示和对坚定“三个自信”的直接表达;是对推动建设公正、民主、和谐世界秩序的表达,是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追求。 “三个自信”的特点与作用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教授指出,理论自信是指个体或者组织(团体)对自己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所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以及对理论发展充满信心的积极体验,是对理论的信任和认可。它不仅表现为对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认可和接受,也表现为对理论体系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还表现为对待理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与其他理论体系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认为,“三个自信”的特点在于,它是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民族立场和世界眼光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其功能与作用则体现为,凝聚改革共识、提升政党形象和国家形象、调适国民心理、消解当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三个自信”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有学者认为,“三个自信”建立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统一的基础之上,它来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身,源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逻辑和现实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北京大学梁柱教授强调,“三个自信”要建立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在科学思想原则的基础上。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钟明华教授则指出,仅从我们的成就、成功中寻找“三个自信”的依据和合理性,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思维。“三个自信”是历史的理性和理论的理性的统一,它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对理想、主义的自觉、执着与坚持。 如何进一步增强“三个自信” 这是与会代表讨论最多的话题。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认为,增强“三个自信”,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包括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文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批判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原常务副书记郑传芳教授指出,坚定“三个自信”,除了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外,也要研究不自信的问题,包括不自信的原因和影响自信的各种因素。此外,还有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增强“三个自信”的观点,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抢占文化制高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权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加强科学世界观学习,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在知行统一中坚定自信;在净化社会环境,消除腐败,解决贫富悬殊、地区差别、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中实现“三个自信”等。 与会者表示,本届论坛的召开,对于深刻认识坚定“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扎实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