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央专门委员会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
聂文婷
2013年05月23日15:25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作者简介]聂文婷,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集中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备受重视。尤其是1962年10月成立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对于中国首次核试验的成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中央专门委员会以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为核心任务,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作出周密部署,及时解决了原子弹科研、生产和建设中的100多个重大问题,从科技力量、物资供应、生活保障等多个方面积极支援原子弹研制工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正式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研制的技术资料。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发布照会,宣布撤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从此,中国走上了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的道路。然而,从全局来看,当时中国的科技力量、经济基础与技术密集、设备精良、耗资巨大的原子弹研制工程不相匹配。面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认为,只有依靠国家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适当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形成强大优势以克服原子弹研制工作中的诸多困难。1962年10月,负责原子弹研制领导与组织协调工作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应运而生。中央专门委员会是中共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与组织协调机构,它不仅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关乎国家地位与国家安全、关乎国民经济全局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规模系统工程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原子弹攻关伊始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在中国自力更生进行原子弹攻关伊始,集中领导模式和组织协调工作就得到了高度重视。1960年5月24日,贺龙在《关于国防工业生产和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为解决国防工业生产中新材料不足的问题,“建议以国家计委为主,协同国家科委,组织有关材料工业部门,根据国防工业的发展,再逐步建设一批相适应的原料、材料生产基地。同时,根据中央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方针,凡是有条件的企业都应积极搞新材料制造。”[1]10月14日,贺龙又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为了迅速突破尖端,在国家经济许可的原则下高速度地发展国防工业,建议全军办国防工业,把国防工业部门的力量和军队的力量汇合起来,拧成一股绳。”[2]1961年1月,聂荣臻在向中共中央提交的《关于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科学技术工作安排的汇报提纲》中提出:“要发奋图强,集中力量,把各方面的力量统统组织起来,通力合作来完成国家任务……国家科委、国防科委、科学院、教育部和其他有关部门,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扭在一起,共同商量,统一安排。”[3]同年4月,国防尖端五人小组国防尖端五人小组,成员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孙志远、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范慕韩、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刘西尧、物资部副部长谢北一、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汪道涵。成立,主要负责国防尖端科研、试制、生产、建设所需的材料,专用设备的计划安排、调度和组织协作工作。随着原子弹攻关任务的加重,国防科研与国防工业、常规与尖端、科研与生产等各方面都需要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为此,在1961年7月18日至8月14日召开的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期间,周恩来与贺龙、聂荣臻、罗瑞卿等商定在国务院成立国防工业办公室,以加强对国防工业的统一领导和密切与各有关方面的联系。11月8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成立国防工业办公室的决定》,国防工业办公室“直接管理二机部即第二机械工业部。、三机部即第三机械工业部。和国防科委所属范围的工作。其具体任务是:对常规武器、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干部培养以及生产、建设等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组织执行和督促检查。加强国防工业部门之间,以及国防工业部门同其他有关工业部门之间,同各军、兵种之间的联系,并且组织相互协作配合”。[4]同时,国防尖端五人小组即行撤销。此后,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科学领导、全面统筹,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也以大局为重,从科技力量、物资及工作安排上对原子弹的攻关工作予以积极配合和全力支援。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