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刘国新:深刻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2013年05月23日15:17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产业调整,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的要求和节约资源,减少消耗,无疑将迫使企业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着新型工业化目标努力。制定并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力度,广泛开发推广应用太阳能、LED和储能电池产品技术,推进废旧汽车拆解中心、旧家电回收中心和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对于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内外市场拓展,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布局等政策的,如:水源保护区内从事除油、酸洗、磷化、印刷、食品加工、饮料制造、制药、印花、汽修或其他可能排放工业废水的项目等企业将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和限制。新建项目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对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加以改造升级。环保部门对高污染行业实行严格的治理计划。对支柱产业配套所必需的非鼓励类产业和项目,采取诸如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引导这类产业和项目逐步入园,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安全消防设施统一建设,重点管理。

第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产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退耕还林工程作为迄今中国最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实施10年有余,一退一还,林茂粮丰,重点工程区地减粮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区谷物单产比非退耕还林省市增长较快。在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1998年下降34%的情况下,退耕还林工程区粮食总产量增加5213万吨。退耕还林后,林农在薄地上开起了“绿色银行”,通过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农家乐等多种经营,发家致富。退耕还林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很多通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拓宽了增收门路。2011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5247元,2007年以来年均实际增长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12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8944万公顷,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对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区昔日荒山秃岭、满目黄沙、水土流失的面貌得到了大幅改观,一度远离的绿色正在大步回归。长江水文局监测,长江输沙量减少,现在年均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比2003年减少77%,“退耕还林工程功不可没”。

第三,推动公民有效参与公共事务,发挥民意表达的正能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有利于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空气、水、阳光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离的基本条件,人们对这些要素的感受最直接,可以在第一时间对环境好坏和利弊做出反映,从而形成强大的群众监督。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