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怎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对于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
第一,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节约资源,就中国目前状况而言可以说是刻不容缓。以能源为例,中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软肋。据2011年统计:中国每天需要能源920万桶原油,全年46亿吨。按此趋势,在2020年前,中国每年将需要原油6亿吨。供应的增长速度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如果结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现实,从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角度看,这无异于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因此,不能无节制地使用资源,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水资源同样是有限的。中国是全球13个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并存。水利专家指出,现在使用的地下水是一亿年前的。水是无法再生的,除了节约没有他途。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土地的状况同样如此。中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时,还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二,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由于一段时间里,部分地区对国土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无序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亟待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此,要有针对性的推进综合治理。当前重点要整治的是污染物排放。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致使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为此,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其次要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同时,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再次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中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包括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在完善中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到位。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依靠市场机制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既然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任何对其的破坏和损害的行为都应受到追究,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