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李德顺: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2013年05月17日08:29   来源:求是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血脉是维系机体生命的保障,精神家园就是精神上的造血供血系统。这个系统不可以随意取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文化的振兴繁荣,就要对文化及文化建设的深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

一、对文化的世界性关注,起源于对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反思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区域化的政治动荡以及环境生态频频告急等,引发了有识之士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价值观念体系及其深层基础的反思,而“文化”就是这些反思对象的综合形式。

文化,说到底就是“人化”和“化人”。文化反思所“思”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之“由”。现代工业文明曾令人类骄傲,工业文明的优势是借助科学技术和工业手段,把地球上的资源又多又快地转化为社会物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刺激,一方面给社会带来惊人的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严重危机,乃至社会经济的严重危机。有一种观念,把工业文明的危机归咎于“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理念。而深入思考则发现,真正的问题出在传统价值观念中,“人”被无意中简化了,只剩下了“物”的维度,由此导致仅以功利眼光看待自然和社会。在这种眼光中,自然界与人的全面价值关系,如生命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等,统统被商业利益遮蔽了,“文化”被消解了。可见,必须有整体文化的高度视角,才能准确诊断人类发生“时代病”的“病灶”和“病根”。

马克思最早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的本质:社会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而是为了交换而生产。追求利润的无穷欲望,使资产者成为“活化的资本”,工人成为提供剩余价值的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而人与人之间却由于利益的分化和冲突,导致无法有序地结合起来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指出,当代技术的发展同时意味着统治人的力量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成为外在的强制性力量。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和广告无时不在地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被商品和市场的逻辑所支配;琳琅满目的当代文化主要是消费文化,甚至成为没有崇高感和责任感的“快餐文化”、“泡沫文化”。人们接受这种文化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为了“玩儿”,是为了满足自己被广告所激发的“虚假欲望”。消费文化的畸形发展,反过来也促使人类重新思考: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怎样处理“道德人”与“经济人”、“文化人”与“自然人”的关系?幸福生活需要怎样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凸显并提升了文化反思的深刻性、复杂性及重大意义。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