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知识人·中国梦:以生态文明理论支撑美丽中国
讲述人:刘湘溶 职业: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者、湖南师范大学校长
2013年05月08日08:44   来源:光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刘湘溶素描

郭红松绘

前些时候,我们学校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院。有人说大喜事,怎么连个鞭炮都没放。2008年,校庆70周年,有校友愿意出资几十万元搞焰火晚会,我没同意,建议将钱捐给贫困学生。遇喜事放鞭炮是传统,现在,我们认识到放鞭炮不仅有安全隐患,更会带来环境污染。知道不好,为何不改进?

理论应为这类问题作答!20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今天,我欣慰自己的研究,能够为“美丽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这是学者价值的体现。

人与环境的关系,怎么处理?

上世纪80年代,我研究生毕业回到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正值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举旗组建伦理学学科队伍,他邀我加盟,并十分信任地将生态伦理学这个新的学术领域交给我。

生态保护应该是科技、法制与伦理三管齐下,缺一不可。为什么要保护生态,需要在伦理学上提供依据。

当时图书馆这方面资料少,研究起步艰难。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回想起两件小事。一次,我遇到来中国旅游的日本学生团,我问对中国印象如何?他们告诉我:“中国好大好大!杭州西湖好美好美!环境好脏好脏!”短短三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先富起来的同时,环境也开始脏起来,为什么会这样?而我在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求学期间,校方为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提出在一个山头上新建宿舍。有学生提出宁可住得差一点,也不希望砍掉一棵树!砍树凸显人与环境的相处问题,怎么处理?理论上最佳的答案是什么?这么一联想,我立马兴奋起来,迷上了生态伦理学这个选题。

1990年,我以“生态伦理学”为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报时,我没把握。申报目录中没有这一项;之前没有这种课题申报成功过;我自己原来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都跟课题申报没有关联。没想到这次竟然申报成功。这说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眼光也是超前的。有幸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个生态伦理学课题的承担者,我备受鼓舞。《生态伦理学》书稿完成后,我找到出版社联系出版。编辑问: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我答:是关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学问。编辑不解。

书稿因此较长时间处于“待审”状态。这件事没有打击到我,相反,觉得生态伦理的研究势在必行。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上,我们的选择需要提升。我们常以功利眼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非功利往往才是最大的功利。

最终,书稿出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拓者罗国杰先生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在极为严峻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的,保护生态,加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要。《生态伦理学》的出版提出了一个生态伦理学的体系框架,是我国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可喜成果。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