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公车改革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
公车私用不出事情大家很难知道,许多官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可能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2013年05月02日08: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原题:叶青:政府公信力如果栽在小小公车上太不值得

经历了这些年全社会的关注与推动,公车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一种僵持的状态——大家都知道改革势在必行,但谁也不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如果真的取消公车,势必会受到许多利益相关官员的阻挠,很少有人愿意去啃这个“硬骨头”。

自去年年底中央推行“八项规定”以来,传统“三公”问题中,公款吃喝、公费出国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公众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公车问题。近来许多地方政府配备豪车的事件被频繁曝光,公车改革效果似乎并不显著。近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公布,其中公车支出占比高达55.2%,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彻底推行公车改革的热切期盼。

“公车改革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曾连续8年向全国两会建议推动公车改革、被誉为“车改第一人”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现在公车已经成为公众批评政府的集中点之一,如果政府的公信力栽在一个小小的公车上,那就太不值得了。如今,公车改革的政治、社会条件已经成熟,缺的就是政府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

公车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一种僵持的状态

中国青年报: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舆论对“三公”问题盯得非常紧,为什么还有一些基层政府和官员敢于在公车问题上顶风作案?

叶青:拿公车问题与公款吃喝做一个对比吧。公款吃喝往往是群体行为,要一群干部才能吃起来,老百姓很容易看见,所以一旦治理,官员比较忌惮,会有所收敛。相比之下,公车私用等问题,往往是很隐蔽的个人行为,不出事情大家一般很难知道,更别说监督了。于是许多官员对此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可能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如今,一些地方还想出了许多应对监督的办法。比如,一般来讲许多政府公车的车牌号是有一定规律的,了解的人会分辨出哪些是公车,一些政府部门却将公车牌号与私家车的车牌号混在一块儿。这样一来,公车就会隐藏在数以万计的私家车中,谁也发现不了。还有一些地方的官员虽然不用公车,但却在“私车公用”。也就是说,开的虽然是自己的车,但一切费用都是公家在支出,有时候比用公车还浪费,却能轻易地逃避监督。

公车问题之所以频发,是因为公车浪费与公车腐败长期以来根深蒂固地存在,甚至已经成了一种行政文化的代表。就拿县级干部来说,据我了解,许多地方县委书记配上一辆比较豪华的越野车,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你不让政府出钱买,官员就会让企业花钱买并将车挂在企业的名下,然后自己来用。你撤了这个县委书记,下一任县委书记过几年还会如此。所以说,对于公车问题,千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根本上进行公车改革。

中国青年报:公车改革这场持久战进行了这么多年,问题却依然存在。这场战役为什么这么难?

叶青:要让人家把已经吃到嘴的肉吐出来,你说难不难?对于官员来说,从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中能享受到的利益,也就是吃一顿饭、出一次国,吃饭、出国也不能天天都有。但是公车的问题不一样。如果一个官员配了公车,他就对这辆车享有完全的使用权,自己可以天天用不说,有时家人也在用。这对许多官员来说算是很大的好处,他们当然不愿意轻易放弃。

经历了这些年全社会的关注与推动,公车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一种僵持的状态——大家都知道改革势在必行,但谁也不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如果真的取消公车,势必会受到许多利益相关官员的阻挠,大多数地方主政者都清楚这个状况,很少有人愿意去啃这个“硬骨头”。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