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科学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以琼学为例
陆 丹 黄守红
2013年04月25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图为海南省五公祠陈列馆中的苏公祠。苏东坡谪居海南4年,讲学明道、培育人才,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施乾刚摄(人民图片)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若干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身特色丰富与拓展着中华文化。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精华,可以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丰富素材,是促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作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既有地理环境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也有历史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属性,包括特定区域的典章制度、民风民俗、传统习惯、生态环境等,可以从自然地域、族群地域、经济地域、政治地域及历史变迁等方面加以把握。

文化在广义上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则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地域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例如,“海南文化”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概念,不仅包括流行于海南地区的哲学、伦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和制度等,而且包括海南的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等所谓“俗文化”,还包括海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历史遗存、江山胜境、海南特产等物质文化的内容。相对狭义的“海南文化”可以称之为“琼学”,是指在海南历史发展中诞生并对海南地区产生广泛影响的、以哲学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作为学术观念形态的琼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南的本土化和具体表现形式,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积淀和发展,并对当前的海南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是海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地域文化的特征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时空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既有差别,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对中华文化具有从属性。我国所有的地域文化,都以作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为思想理论基础,都是中华文化的子文化或分支文化,因而都带有中华文化的普遍性特征。无论徽学、湘学还是琼学,都尊崇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观念,都坚持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讲义利之辨、求天下为公的儒家道德理想。地域文化只是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与本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际遇相结合,突出了其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或者对中华文化作出了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理解而显示出本地域的特色。

形成过程具有长期性。地域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持续沉淀,才能形成区别于主体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琼学的形成。琼学的形成史,既是一部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实现本土化的历史,也是一部本土文化吸收同化并反哺中原文化的历史。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可以分为零星阶段、自发阶段、自觉阶段等。在汉晋的零星阶段,大陆各地的汉族间或进入海南,使海南人对先进的中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在唐宋的自发阶段,统治者并未有意识地推动中原文化在海南传播,但从内地贬谪和流放到海南的官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使中原文化对海南的影响不断加深,在客观上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中举的士人,就是苏轼被贬海南期间的学生。在明代的自觉阶段,统治者开始重视海南的开发,致使明代海南文教盛行、学校众多、文化昌盛,造就了琼学的历史辉煌。

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和而不同。长期以来,组成中华文化的各种地域文化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既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质和个性。它们不会因为具体表现形态的差异而歧视或企图消灭其他地域文化,相反,它们不仅能够容纳而且能够不断吸取其他地域文化的有益因素来发展自己。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呈现出本地文化薪火相传、其他地域文化不断被引进传播的良好格局。不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海南的妈祖文化虽由福建传入,却在海南人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两地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本版头条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