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科学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以琼学为例
陆 丹 黄守红
2013年04月25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人才。地域文化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自觉传承与发展优秀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培育地域文化自信。有效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需要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积极培育地域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海南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孤悬海外,长期被统治者视为鞭长莫及的“化外之地”,海南文化的一些优秀因子也湮没在人们的偏见和漠视之中。即使在今天,许多人对海南的理解也仅停留于旖旎风光与民俗风情,而对作为中华主流传统文化的儒学在海南的流播、影响和丰厚积淀以至形成独具风骨的琼学知之甚少。当然,由于以往相关研究的匮乏,这些思想文化也未能充分散发独特的魅力与光芒。随着海南建设的全面深入,琼学研究已经成为学者特别是海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显学。“美丽海南”不能缺少琼学的魅力,“绿色崛起”也不能缺少琼学的传承。

大力保护与光大地域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离不开对地域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弘扬。为此,应建设文化资料库和数据库,深化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展示,鼓励各地对古村落、古街区、古祠堂、古民居、古井古桥、名人故居、古寺庙等进行保护性开发。例如,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部的崖城镇,先后贬逐到这里的历朝官员有40多人,仅皇子、宰相和内阁大臣就多达14人,其所接收的贬逐官员之多、官阶之高、名气之重,在我国历史上十分罕见。这些被贬谪的官宦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在失去了身居庙堂的话语权后,受儒家“进退不失”传统的影响,往往把保持与展示儒家文化当作自己的精神依托,在偏远的海南岛上传道、授业、解惑。此外,海口的“五公祠”、三亚崖城的“圣德堂”、三亚鉴真遗迹、道教内丹派南宗创始人白玉蟾遗址等,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应进一步做好保护和开发工作。

努力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即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转化。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需要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来推动。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应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为己任,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基于这种认识,三亚学院成立了“琼学研究中心”,秉承充实民族血脉、建设精神家园的学术精神,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号召,自觉担当起琼学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努力打造地域文化研究创新基地。相信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琼学一定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当代海南文化建设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为海南“绿色崛起”添砖加瓦。

(作者分别为三亚学院校长、三亚学院琼学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本版头条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