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知识人·中国梦:献身科学 让祖国强大起来
讲述人:师昌绪 职业:科学家、两院院士
2013年04月19日09:44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为实现中国梦,我82岁时领衔挑战“高强度碳纤维”

聚丙烯腈高强度碳纤维是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人所发明,10年后大规模应用于飞机和导弹。中国起步也不晚,但只停留于实验室阶段。1975年,时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召开全国性会议(7511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此后,计委、科委、国防工办又多次召开会议,一直到2000年也没生产出可供批量使用的碳纤维,863计划和973计划也都没列项,大家对能否攻克碳纤维这个难关失去了信心。

2000年,出于科学家的责任感,我和曾经从事碳纤维管理工作的李克健商量,碳纤维的事不能不抓。于是,我们召集专家、政府部门和使用部门召开多次会议。最后,我写信给江泽民同志,不久,碳纤维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一个专项,拨款1亿元。作为首席顾问,我出了不少主意,最主要的是改变了拨款机制——不是把资金分发到相关单位,而是集中使用,形成“国家队”。最后,我总结了16个字:随机取样、集中测试、数据公开、优胜劣汰。没有半点虚假和人情,用了5年时间,T300碳纤维过关,批量生产立足于威海的一家民营企业,国家给予优惠贷款,建立了一条50吨的生产线,后来又扩大到千吨,满足了我国歼击机、直升机和大运输机的应用需求。另外,在科工局的支持下,导弹所需碳纤维也过了关。

军用碳纤维过关以后,民用碳纤维企业如雨后春笋,产能过剩且能耗高,在国际上并无竞争力。为此,我也曾召开过多次战略研讨会,并上书中央说明情况。军用碳纤维过关以后,日本碳纤维会大幅降价,为此我写信给军委领导,一要求国家继续扶持,二要求我国军用碳纤维不要走回头路,坚持采用国产碳纤维。最后,总装回复同意了我的意见。

为实现中国梦,我不断为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提建议,并得到采纳和实施

1983年,当我到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参观,了解到我国有制造大推力发动机的能力时,便上书给国务院领导,建议“加速研制大推力航空发动机,为21世纪的到来做准备”。后被批转到“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此后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后来将其列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究的重点。十几年后该发动机投产,就是今天已批量生产的“太行”。2010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4年,有资深专家提出要研制150座以上干线飞机,时任国务委员宋健批转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要求“对项目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作为技术科学部主任,我组织20多位院士和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认真讨论,认为干线飞机已形成了国际垄断市场(空客和波音);当时我国经济刚刚开始腾飞,财力不足,技术储备也不足,特别是国际适航证难以取得,于是建议加速支线飞机的研制,就是当今在上海投产的ARJ-21。

2003年,我国启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在科委会议室提出要恢复“运10”的制造。“运10”基本与波音707相似,但得到了美国生产许可,并有自主知识产权。“运10”研制成功后,曾多次飞北京,也飞到拉萨,后来遗憾下马。在讨论过程中,我提出与其提“运10”,不如提“大飞机”,因为大飞机包括运输机、特种飞机(加油机、预警机等),是保护边疆和南海所急需,也可用于救灾。最后落实的情况是:大运输机与大客机共同列为大型飞机——“运20”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炉的。

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中央领导同志问我,为什么我国航空发动机上不去。我回答说,几个月后我给您写一个报告,说明原因并提出对策。经过上百名院士和专家半年多的讨论和调研,最后国家在已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外,又加入了一个“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

为实现中国梦,我一直为国家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出谋划策。最近,“建立我国新材料体系”的建议被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为17个重大专项外的又一个重大专项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只有14%。新材料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也涉及国防,因此必须得到健康发展。我向中央写报告,不但阐明新材料的重要性,还提出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机制,因而得到批准,现在正在实施论证阶段。

我这个人的特点是:平等待人,随遇而安,善于吸收别人意见,能充分发挥别人的作用。虽然不聪明,但很勤奋,95岁了,仍坚持每天工作8小时。最近,听说中国科协和中科院有一个科普讲座,我自告奋勇,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报告——“材料与社会”。95岁的年龄,虽然还没糊涂,但从体力来看,确实有些自不量力了。

(记者 张蕾采访整理)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