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周方银:中国外交软与硬的标准是什么
周方银
2013年04月19日13:51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软和硬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更深入地思考就会发现,在这个争议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尚未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即对一国外交来说,怎样是“软”?怎样是“硬”?“软”和“硬”的标准是什么?同样的标准是否适用于所有不同国家?如一些人把美国、俄罗斯在特定时期特定事件上的做法,作为参照来评判当下中国外交,觉得中国外交太“软”了;另一些人把中国周边矛盾相对平静时期中国的做法作为参照来评判当下中国外交,觉得中国外交“硬”了。由于关于外交“软”“硬”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心理期望,较为随意地采用不同的参照系,由此导致同样的外交行为,有人觉得它“软”,有人觉得它“硬”,但这其实不能说明什么。

我们的政策应更多地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如何更有效地维护和实现中国的长期根本利益出发,不宜太多地受这些说法的影响,更不能因为一时这个说法占上风、一时那个说法占上风,而导致外交政策上的摇摆,失去大国外交应有的战略定力。

中国应以什么方式和多大力度运用手中的力量

从外交方略的角度,对于中国外交,更为根本的问题,是在总体上以什么方式和多大的力度运用自身手中的力量,包括软硬的两手如何相互配合。大国外交不能简单地用“软”或“硬”来加以界定,它应该是在有些方面相对温和,在有些方面保持坚定;在有些时机展现灵活性,在有些领域坚持原则性。此外,仅仅是温和或者强硬并不能说明问题,即使总体上把握住了力量的尺度和分寸,也并不能说明做法是成功的和有效的。如果让一个人在与另一个人打交道时保持“三分强硬、七分温和”,这并不是一个充分的行动指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如何温和、如何强硬?即“软”和“硬”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和实现。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对外交的手法进一步加以优化。

仅仅是温和的对外政策,或者仅仅是强硬的对外政策,都解决不了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国际挑战。从政策层面上说,过度强硬和过度温和都不可取,而且,政策仅仅是长期无弹性地偏于强硬或偏于温和都会产生一定问题。简单的温和政策,会便利某些大国对中国的打压,或者助长某些周边国家蚕食中国利益的机会主义动机。简单的强硬政策,会把一些国家不必要地推向对立面,很容易导致战略上的孤立。

我们在外交上,不能认为强硬和温和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手段、必然不能相容。即使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不意味着中国外交必然就要“软”;即使我们坚决地维护核心利益,在这一点上绝不动摇,也不意味着我们的做法必然是单纯的“硬”。同样,即使面对同一个国家,我们也可以将二者加以结合,一方面以温和的姿态和政策,体现我们的合作性,并同时以坚定的政策,体现我们维护核心利益的坚定性。由此形成一种既强硬又温和、既坚定斗争又积极合作、既有高度原则性又有具有高度创造性和灵活性,这样一种政策组合。

大国外交的复杂性,中国外交战略的持续性,内在地要求中国外交的策略和手段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从表面上看,中国外交有时会显得“软”,有时会显得“硬”,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实质。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政策在客观上达成的效果,是否有助于改善中国面临的总体国际环境、是否能有效地维护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以及最根本的,是否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未来十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国际层面看,也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是国际结构、中国的角色和定位都要经历调整和转换的时期。这样的时期,必然不会是一个容易的时期,而是挑战很大、问题很多的时期。面对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仅仅固守简单化的思维显然远远不够。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或迟或早地遭遇到困难的时期、会经历实力和意志都需经受检验的阶段。在这样的阶段,我们需要以软硬结合、刚柔相济的方式妥善地加以应对,一方面要减少对立面,降低崛起的成本,同时要坚决地维护我们的核心利益,并在这个过程中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稳步向前推进。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