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拉美国家在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落入了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有的国家经过近十年的政策调整,才走出这个陷阱,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个别南欧国家本属中等收入国家,却走了第三种途径。由于这些国家属于欧元区,有强有力的货币,国际收支平衡有欧元保护伞,并不见得马上表现为危机。现在“保护伞”已经撑不住了,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原来没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可能还要倒退回去。
由此可见,第二种途径是实现包容式增长的正确道路。它尊重和保护市场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是可持续的。
遗憾的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理解总是很有市场,原因多种多样。
其中之一就是,部分政府部门过分相信自身干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平衡反应过度,不太相信市场自身的修复能力,马上出台干预措施,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人为制造波动。
在社会层面,虽然不能指望大多数民众都从可持续性的长远观点来思考问题,以多贡献、少获取的理念来指导行动,但是大多数人愿意在机会公平、公正的环境之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更好的生活。然而,在政策环境不友好,特别是机会很不均等的时候,想少付出、多享受福利的人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舆论环境也会恶化。
第一种和第三种理解是不归之路,中国并非没有滑向这些歧途的可能。第二条是艰巨的改革之路,也是走向包容式增长之路。
中国正在努力走上第二条路。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中国梦”的时候,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李克强总理向全国人大汇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完善和加强宏观管理,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去干预,真正让市场起作用。”
这个方案还提出一些具体的任务,比如说大幅度减少、合并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收费,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这些都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原则做好民生工作,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就是政府不能包揽所有的民生问题,而要关注什么是基本的需要?底线是什么?财政能不能可持续?承诺过多而收入不够,我们就会走向第三种途径,那是不归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