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是救命稻草
事实上,自从几年前延迟退休的动议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特别是2012年6月人社部公开宣称 “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以后,论战大有持续发酵之势。
一方面有数据统计显示,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资金缺口约200亿元,那么10年就能减缓资金缺口2000亿元。
另一方面则是延迟退休所带来的劳动力就业的冲击同样不小。专家计算,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最少在600万人左右。若延迟退休,每年将吃掉600万适龄就业人口的就业岗位。加之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从10%左右下降到7%以下。而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减少就业大约在100万人口。以此计算,每年将减少就业300万人左右。两项因素每年就吃掉900万人口的就业岗位。
有评论人士分析,我国每年有1400万人找不到工作。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很可能按下养老金缺口的葫芦,浮起稳定就业的瓢。
但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有关部门推进延迟退休的方向似乎从未变过。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就公开表示,正在研究制订延迟退休的方案。对于具体什么时候可能实施,用什么方式延迟退休,人社部还没有确定时间表。
将分类统筹推进
2011年,中国养老财政投入不到整个预算内财政收入的3%,这一比例在今后数年恐怕很难大幅提高,安全度过养老金领取的高峰期,除了延迟退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分析人士认为,要弥补养老金缺口有三条路径:一是划拨国有资产、提高国企分红、加大财政补贴以还清旧账,改变新人为旧人发放养老金的模式;二是改革养老金双轨制,全部参与社会统筹,给养老金“造血”;三是加强养老金投资管理,争取“让钱生钱”。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戴相龙建议通过国家加大国有资产划拨力度,扩大全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以及加大商业型养老基金规模,再加上延迟退休的政策,从而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账户共同组成的养老金制度。
媒体分析认为,在现阶段,这三个“药方”不管哪一个,实施起来都可能不会一帆风顺。而对未来是否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则不能求之过急,要从政策、技术、方式方法上兼顾社会各个阶层利益,这样才可能有效推进退休政策的改革。
王晓初就此表示,一定会采取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人口结构、就业、社会保障情况的办法,分类统筹考虑推进延迟退休政策,不会搞“一刀切”。(本报驻北京特约记者/肖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