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股权激励改革:国企如何点亮“激励之光”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改革引发的思考
2013年04月02日11:19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股权激励搞得好的企业,晚上灯都是亮的。”

经济回暖中,一句形容沪上一些企业“精气神”的话,格外流行。然而在上海的大多数国企,“亮灯”,还是一件难事。

国有企业能不能搞股权激励,回答已然是肯定,但“看不见的天花板”依然存在。国有体制下,经营者究竟该得多少奖励?股权激励能不能让企业“活”起来?激励步子究竟能迈多大?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靠一步步探索。

上海家化,作为上海国资改革试点之一,前年完成整体改制,脱掉了“国资的帽子”。与此同时,作为试点,近5年来已经两次进行股权激励,员工覆盖面达到40%左右。前不久,随着第一次股权激励股票禁售期满,几位高管进行了部分股票的抛售,带来丰厚回报。然而,合法合规的行为却引来他人“眼红”,不同声音也不少。

上海家化的股权激励模式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能否推广?

家化股权激励的作用有多大

促使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方骅放弃高薪,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转行到上海家化担任副总经理,不止是振兴民族品牌的使命感。

完成改制后,去年6月,上海家化启动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股权激励,从一把手、高管,到毕业没几年的年轻骨干,1100多名员工中有395人购买了将近7%的公司股份,人均投入资金100万元左右。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文耀告诉记者,从这一轮股权激励启动至今,公司总监、经理级的高管没走一人,相反从外企挖过来了十几名人才。

对方骅而言,全面的营销管理职位是促使他跳槽上海家化的主要原因,而股权激励也是一种动力。“家化薪酬虽然比外企低很多,但有了股权激励,企业做好了,收入会比原来更多,个人的成就感会更强。”由于上海家化去年利润增长达70%,公司股价因此大涨,虽然在禁售期,一年来账面盈利已超过方骅过去在外企的年薪。

股权激励并不是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葛文耀坦言,股权激励也有很大的风险和压力,公司制订的股权解锁和行权条件非常苛刻:首先,股权与激励对象的工作表现直接挂钩,激励者必须每年都通过公司考评;其次,公司的净利润必须保证连续三年年均增长25%以上。以上两个条件,只要一条不满足,公司将原价回购用于股权激励的股票,激励对象将承担利息损失或负担贷款利息:“所以限制性股权激励的风险很大啊!”葛文耀深有感慨。

事实上,大多数家化员工加入持股队伍并不轻松。据了解,上海家化的几名高管抵押了个人房产,向银行借贷了大部分资金才参与股权激励,去年每月光是利息也要好几万元;一名市场部普通员工告知,虽然自己持股不多,但借贷利率高达9%,行权后还要上缴巨额的个人收益所得税。憧憬伴随着压力,加班工作的“灯”自然亮了起来;当然,家化的股价一路上扬,这反过来又激励了员工把业务做得更好。

“前门打开,后门堵死。”葛文耀介绍,股权激励为员工带来动力,也套上了“紧箍咒”。在家化,任何采购严禁回扣,所有接受的礼品必须上交,谁开了“后门”、贪腐违纪,股权激励一概取消。为了让股价随业绩一路上扬,谁也不愿中饱私囊、因小失大,冒着财富化为泡影的风险。

(责编:赵晶、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