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张剑锋:官员的“通货膨胀”
张剑锋
2013年04月01日10:06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超级面额钞票是恶性通货膨胀及其灾难性后果的见证,这是屡见不鲜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官员有的时候也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而其带来的恶果一点都不比货币的通货膨胀逊色。
  让我们把镜头转回120年前的1889年2月20日(光绪十五年),这一天刚刚成军的北洋海军上下一片喜气,原来是朝廷正式批准了从副将到守备之间的82名北洋海军军官的任命。我们熟知的邓世昌邓大人也在这欢庆的人群之中。那么邓大人这次究竟担任了什么职务呢?他的正式官职是花翎提督衔、记名总兵、借补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致远舰管带。按清朝武官官制,提督是从一品的最高军衔(正一品武官为领侍卫内大臣,并非真正的军官),总兵其次,为正二品,副将为从二品,此下分别为参将、游击、都司、城门领、守备、千总、把总等等。如果用今天的军衔制套一下的话,可以简单地把提督视为上将,总兵视为中将,副将视为少将。这下问题就来了。闹了半天,敢情邓大人是以上将的级别来担任少将的岗位呀?这也太低岗高配了吧!难道是邓大人犯了什么错误或是被人打击排挤了么?但邓大人满脸欢笑,看不出有什么不高兴啊?
  原来,这时正是清朝末年官员的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当时像邓世昌这样的“上将”竟有8000多人。“中将”、“少将”则已经不计其数了。而全国的实缺提督不过十余人,总兵几十人,副将一百多人。事实上,按乾隆年间大清会典的记载,全国绿营武官从提督到正七品的把总全部加起来,也只有7045个实缺编制。也就是说那些运气不好的1000多个一品“上将”们,可能连个七品的“少尉排长”(把总)也当不上。而邓世昌居然能够补上“少将”的实缺,在8000多“上将”中排名是要在前2%以内的,他能不偷笑吗?
  然而,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在货币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会有币制改革的做法,即发行新币,以一比若干倍的比例来替代旧币,这样一来可以让货币的贬值程度在表面上显得没那么恐怖。而上述武官官制也已经经历过了类似的“币制改革”。
  清朝的武官制度承袭于明朝。在明朝初期,各地军队原本由各省的都指挥使统领。当时各省的都指挥使官居正二品,与布政使、按察使并称三司,同为封疆大吏,实属位高权重的大官。而总兵并非常设的官职,只是在国家有重大战事时,以朝廷大员如都督府官或公、侯、伯出任,作为大军统帅的称号。战事结束之后,就要撤销这一称号。就连明武宗朱厚照在自己游戏人生时,也不过自称“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而已,此时的总兵含金量之高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货膨胀”开始了。先是总兵由临时设置转为常任。接着由边疆设总兵逐渐扩散到内地也设总兵。然后是总兵数量越来越多,辖区越来越小。到了明朝后期,已经遍地都是总兵了。
  清朝建立之后,对这种混乱的情况进行了“币制改革”,正式明确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为常设武官,分别设缺66个到375个不等,都司彻底成了正四品的卑职。而在总兵之上,清朝又设了提督一职,负责一个省的军事,缺 14个。然而,这些“币制改革”者们没有想到的是,有朝一日,提督这种超级大官竟然能够膨胀到8000多人……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