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种官员的“通货膨胀”在中国历史绝不鲜见,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规律。而且不光是官员在膨胀,连与其相关的职位乃至行政区划都在跟着一起膨胀。秦代的一级行政区是“郡”,全国只有36个。而到了汉代,郡膨胀到了100多个,上面增设了新的一级行政区“州”,共有13个。到了南北朝,州又膨胀到了 300个,郡则更加不可胜计,于是隋朝取消了郡,而唐朝又在州之上设了新的一级行政区“道”……
与货币的通货膨胀一样,官员的“通货膨胀”对社会也有着重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冗官给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按清制,一名实缺提督的年俸是606两白银,养廉银2000两,合计2606两。以此计算,光是这8000个提督一年就要吃掉差不多210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朝一年的军费开支也不过 3000万两左右。当然,在官员如此恶性“通货膨胀”之下,那些没有实缺的提督们是不可能拿到实缺提督 100%收入的。但毕竟提督的级别摆在那里,总还是要给相当的薪俸。而且,在官员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常实缺编制也会随之膨胀,前述历史上行政区划的膨胀就是一个例证。尽管编制膨胀的比例可能没有官员膨胀那么骇人听闻,但编制一旦膨胀起来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例如设立一个新的提督岗位或是新的州就要相应增设大量组织机构和官员岗位,因此引起的开支增加不仅数倍于增加一个空衔提督或州刺史的开支,而且具有长期影响。
其次,官员的“通货膨胀”将会摧毁整个正常的官员组织体系。大家都去当提督、总兵了,谁来当兵?平均一个提督带百来个兵,一个总兵带几十个兵,军队还怎么编制,怎么打仗?8000多个提督,大家级别都一样,怎么确定他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谁指挥谁?这8000多个提督以后还怎么升迁?那些比提督低的武官还有升迁的机会吗,还能担任实缺吗?如果有,那些前面就当了提督,却没有拿到实缺的人会怎么想?如果没有,那么要等这8000多个老提督都自然消化完岂不是要到猴年马月?新人还有什么指望?事实上,邓世昌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北洋海军是“高技术”兵种,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这些人由于年资较浅、加上多年在国外学习、也没有实战机会,很多没有赶上提督大膨胀的这班车,级别还很低。若是按正常的官员任免制度来,他们应该是一辈子也补不上任何实缺的,然而海军又需要这样的人。无可奈何之下,李鸿章不得不亲自出面,作为特案提拔了一批低级别的专业海军人才。例如同为北洋海军副将,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和来远舰管带邱宝仁原来的军衔仅是“花翎补用游击”,才不过是个“上校”,原本给邓世昌“上将”提鞋子也不配呀,现在居然平起平坐了!北洋海军是特殊军种,得到特殊关照,刘步蟾、林永升、邱宝仁这些人才有往上走的机会。要是没有这些特殊情况,他们大概也要永无出头之日了,而军队也会因此长期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死气沉沉。
更糟糕的是,在官员“通货膨胀”这一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为黑暗的现实。货币之所以会被政府滥发会膨胀,是因为它是“通货”,可以拿来交换利益。而官员之所以会被滥设,也是出于一样的原因,它们是被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而拿出去交换利益的。如果这些官员都是些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的话,还会有这么多人要拿利益去交换官位吗?那么这些用利益交换官位的人当上官之后会给人民提供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应该是不难想象的。因此,官员的“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通常是与腐败、衰落、王朝灭亡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背后的黑暗所带来的恶果,常常要远大于官员“通货膨胀”本身的负面作用。
我们今天的社会当然不是晚清,更没有8000多个上将。但是,干部队伍臃肿、膨胀的现象,某些地方职位一正十几副乃至几十副、一个县委书记一年提拔调整800多个科级干部的报道却早已不是新闻了。也许现在的情况还没有到恶性“通货膨胀”的地步,但官员“通货膨胀”的趋势谁又敢说不存在呢?历史上官员恶性“通货膨胀”的恶果应当成为我们今天的警钟,长鸣不懈。这警钟,不仅仅是针对官员的“通货膨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针对造成官员“通货膨胀”现象背后的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