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关注:党内精英流动路向与权力转移
孙代尧
2013年04月01日14:48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精英的流动,基于两个基本面向:一是党的精英群体的整体流动路向,这是观察政党适应现代化的能力和自身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二是处于这个群体顶端的领导人的权力更替机制,这是衡量政治制度化和政治理性化程度的标尺。

  代际更替与精英流动

  首先看中共领导精英的代际变化,以党的高级干部在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为变量。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精英经历了从“创党一代”到“延安一代”的世代更替。“创党一代”就其社会成分而言都属于知识分子,大都有留学(日本、西欧和苏联)经历。“延安一代”的领导干部则多是从工农优秀分子中甄补,专业知识和学历背景并不被看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了领导干部在知识化和专业化上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干部年轻化是世界性的趋势,越是现代化,越要年轻化。”

  如果说解决干部老化、补充新血是执政党保持活力所必须,那么更大的问题则是要解决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中共高级干部都是职业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前没有退休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也都比较年轻,大部分的省部级干部才40岁左右。文革结束后,这些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干部大都成了老人。邓小平在1982年独具匠心地设立了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中央顾问委员会,专门用来安置资深的老革命,并亲自出任主任,以鼓励老干部集体退休(“退居二线”)。 中顾委存在了两届,1992年十四大时被撤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大致可以根据职能和权力结构划分出三类精英群体:党务官员群体、军人官员群体和技术官员群体。一般来说,建政之初,军事和党务出身的官员在领导层居主流,学历背景倒在其次。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精英几乎全部是“革命精英”(党务官员)和“军事精英”(开国将帅)。到1982年,十二届中央政治局的28位委员,几乎全是70多岁的老革命,其中有18人参加过长征,直到1984年,大约还有200万名1949年以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工作。

  但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必然要求“专家政治”的出现。特别是经济的日益专业化和国际化,需要有技术型的专家担负主要决策工作,技术精英特别是科技精英的作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来说,理工科出身的技术官员更具工具理性和现实取向,倾向于审慎计划,较少目标理性和理想主义色彩。经济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熟习理科和工程学的技术官员更有发挥空间,作用也更重要。这就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5年约20年间中国共产党内技术官员层崛起和“专家政治”出现的原因,这可以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的“技术官员运动”。

  一旦经济现代化初步完成和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一方面国家和社会结构从相对简单变得复杂,另一方面,现代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逐渐转移到如何实现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创新,以建立起现代国家上。这对治理专业化的要求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精英流动的转折点。现代化的“深化”和社会管理的复杂化,需要有更多有经济学、法律和政治学等教育背景的精英人才进入国家治理系统,以有效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社会科学精英因此有了更多用武的空间,这也是从中共十七大前后开始,法学、经济学教育背景的精英人才大量走上前台,文科背景的官员所占比重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政治领导人大都有法学(法律、政治学)或经济学教育背景。美国历任总统和副总统中,超过70%都受过法学教育或是律师出身。在德国、日本等国,这个比例也相当高。2000年后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政党领袖也都是学法律和政治学出身。中国领导精英群体从科技精英到社会科学精英(工程师→法学、经济学专家)的代际转换,适应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五位一体”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治国方略的调整,及在这一调整背景下对社会科学精英的需求。

(责编:赵晶、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