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养一大学生,农民要花十年收入
记者 李龙飞  康传义 实习生  黄晓巍
2013年03月29日14:31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家长的眼睛里,多了许多茫然

  据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计,我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78所,本、专科在校学生96.4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30%。省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25.5万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10%左右,8.4万多人。

  25.5万人,这无疑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数字。而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开始,农村贫困大学生走过的道路却不尽相同。

  22.5元,这个热乎乎的数字让杨煜堂铭记了几十年。1977年,21岁的杨煜堂从耕种了4年的麦地走出,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金属热处理专业。令他无比欣喜的是,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鉴于他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给他每月发了20元的助学金,另有2.5元的伙食补助。这些钱,相当于城市职工近乎一个月的工资。“那时候的我们,对国家是多么感激!生活无忧,一心为学。扎实的学习,成为后来工作永久的财富。”

  时至1999年,我国大学改变了原来的免费教育,开始收取学费,实行社会和国家联合办学,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大学开始扩招。但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辅助贫困大学生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从而在近十年间就形成了农村大学生上学难、家长供养难的突出问题。

  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减少74万人,只有4个省份的报名人数没有降低,近年来,大量农村高中生弃考大学的现象更加普遍。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费用支出负担沉重的一种反映。

  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自1999年起全国各高校扩招,之后更兴起了建设新校区的热潮,高校在高速膨胀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债务,都会随之转嫁到学生和家长的身上。25年间学费一涨再涨,对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问题何止于此。“以前家长供学生上学,眼睛里满是希望。现在眼睛里却多了许多茫然。”党宪宗这样说。彷徨、迷惘,成为他写作《沉重的回报》过程中最大的感受,“让苦难在自己身上终止,把希望留给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家庭命运,这是大学生和家长共同的心愿。而面对一年难似一年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尚且不易,更谈不上回报父母。”

(责编:赵晶、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