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姗姗 李 妮
2013年03月25日09: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以传统观念来看,《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几个角色算不上社会上的“主流人群”,所讲述的故事似乎也有悖于观众认知的通常模式。
薛晓路:在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多少都会存在这样的人。对于创作者来说,新鲜感很重要。我想试试看,给自己找一点点难题,让观众对“不可能发生”的故事信服。浪漫喜剧有其固定的叙事格式,观众早就知道结局,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和观众构成一种共谋的关系。作为编剧,最关键、最有价值的是让故事过程合乎逻辑,且与意图表现的主题相吻合。既然要做一部浪漫喜剧的类型片,就要做到规范有趣、细节丰富、接地气、人物丰满。一切故事都有其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当然要进行创新设计,但是不能“拧巴”。
做电影要关照当下,做“真正的表达者”
记者:你此前的作品,无论是做编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和你在一起》,还是导演的《海洋天堂》,都着重反映了某一类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如今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也绵里藏针地指向社会问题。为何钟情于现实主义创作?
薛晓路:现实主义作品,要表现现实的某种片断和状况,并非单单写“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当下,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下,隐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和爆发点。我的朋友曾跟我聊过美国月子中心里发生的事,而那时候网络红人郭美美和马诺的价值选择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作为创作者,这些现象让我关注,而我们的电影也缺乏对于这种“当下”的表达。让现实与类型片的创作规律结合是我的原则,《北京遇上西雅图》表达了一种和暖的价值观,希望作品能呈现理想主义的光辉。
记者:除了编剧和导演,你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在课堂上,你会与学生分享什么样的创作理念?
薛晓路:面对刚刚入行的年轻人,我最多的劝导就是“沉住气,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真正的表达者”。现在影视业很火爆,剧本写作却很辛苦,必须想清楚是为了什么去创作。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写的东西都有机会被阅读,作为编剧,要对得起手中的这支笔。
喜剧片“逆袭”靠故事,其他元素只是加分项
记者:以《失恋33天》、《泰囧》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接连成为票房黑马,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此类电影的稀缺性以及当下观众的需求。在你看来,这类电影靠什么赢得观众?
薛晓路:在明星阵容、完整叙事、好看景色、好听音乐、曲折多元的电影语言之外,观众还是要看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是核心,而演员、外景、音乐等因素只属于让电影更好看的加分项。我认为,除非是实验性的作品,电影本身一定是有商业属性的。而在这种商业属性内,作者需要传达出某一种倾向或感受。假设一个完全不表达的作品,不管是否具有商业性,我都不觉得它是好作品,也不会得到多数观众的认同。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