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沈宝祥:深化改革需要重振精神
沈宝祥
2013年03月19日10:38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过去搞革命,很强调要有革命的精神。今天搞改革,也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这就是改革的精神。改革者就是要有一点精神。
  从改革一开始,邓小平就提出,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就是改革者的精神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改革者要有一种改革的精神。
  1983年1月20日,刚被十二大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长篇讲话,题目是《四化建设和改革问题》。在这个讲话中,专有一节讲“共产党员必须具有勇于改革的思想”。他说,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同志中确立社会主义社会还要在各方面进行改革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指导思想。勇于改革的精神,这是改革者应当具备的品格。
  回顾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有起有伏,是曲折前进的,改革者的精神非常重要。改革的启动,是靠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披荆斩棘,开拓前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启改革,是靠闯和冒的精神,顶住“姓资姓社”的责难,不怕“左”的政治家、理论家的大帽子。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改革者首先要有勇于改革的精神,这是推进改革的一个前提条件。
  当前,改革遇到了利益群体的重重阻力,异常复杂而艰巨。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既是思想“禁区”,更有利益“雷区”。改革形势的发展尖锐地提出了改革者的精神状态问题,特别需要强调勇于改革的精神,敢闯敢冒的精神,敢于碰硬的精神。
  一个时期以来,一方面改革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改革却老是迈不开大的步子,甚至出现了延缓改革、阻止改革的怪理论。
  改革迈不开大的步子,说来说去,还是一个怕字。怕什么呢?
  主要是怕走错了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不敢迈开步子,是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所谓“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邓小平尖锐地批评说,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这个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基本不存在了,但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这个问题却突出地显现出来了。
  邓小平响亮地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党的十五大更是明确讲:“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里讲得很全面,有益成果要借鉴,制度模式不照搬。但有些人强调的是绝不能照搬,这也不能搞,那也不能搞,而对如何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则避而不讲,不感兴趣,实际是害怕。害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其实,害怕是没有必要的。政治领域同经济领域一样,也有属于手段和方法的东西,如权力分解、权力制衡、普选等等,大胆吸收和借鉴这些东西,有助于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聚焦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 沈宝祥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