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探真
邵纯
2013年03月15日10:43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959年胡适在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和台湾当局,特别是和蒋介石是有政治分歧的。蒋介石要独裁,而胡适要民主,这是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分歧。他强调容忍,首先指的是当权者要能够容忍思想上、言论上、行为上与自己相异的人和事。据胡颂平在《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记载,胡适花了几个晚上的功夫才写就了《容忍与自由》这篇短文,可见他是字斟句酌的。既反对独裁,又不能点名道姓地直陈,所以这篇短文最初的题目是《政治家的风度》,后改为《自由与容忍》,最后定为《容忍与自由》。当时台湾的“政治家”指的是谁?当然是指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因此胡适强调“容忍”,是向蒋介石要民主,要求蒋介石能容忍如《自由中国》杂志负责人雷震那样的反对派。胡适毕竟是书生,面对独裁他不可能造反起义,只能用春秋笔法向蒋介石谏言。胡适在这篇文章中说,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能“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他还说:“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因此胡适发表的这篇短文,可以看作是他写给蒋介石的一封要求容忍异己和民主的公开信。这是具体的时代背景,如果离开这个背景,就无法理解胡适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此外,“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还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笔者曾认为多一分容忍便少一分自由,容忍越多自由就越少。细思之,这是一种肤浅、幼稚、片面的认识。胡适说:“社会上没有容 忍,就不 会有自由。”这个论断的深刻性在于“社会上”这三个字。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活着,就无所谓容忍和自由,也没有“社会”。两个以上的众人才能构成社会的存在。众人之间的关系是众人生存的本质。假定十个人生活在一个家庭或单位里,十个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种种的特殊性,他们之间如果都不能相互容忍,那么,其中的任何人都不会享有自由。推而广之,庞大的社会生活,如果人人都拒绝容忍,那就只有厮打和战争,只会弱肉强食,所谓自由是决不可能在相互不容忍的状态下存在的。
  旅美华人学者余英时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情怀》的散文集,其中有一篇题为《容忍与自由》,此文承袭了胡适关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他 说:“‘自 由’和‘容忍’是一对分不开的连体双胞胎。”他还说:“容忍与自由绝非西方所独擅,这两者都是普世的价值。”余英时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进一步完善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个命题,他说:“我们要永远不停地争取说话的‘自由’,但同时必须‘容忍’别人发言的‘自由’。我们的容忍也有一个极限,用暴力摧毁‘自由’的团体或个人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提出了“容忍”的极限,是对“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一命题的完善。

(责编:万鹏、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