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再谈两点我们对老子的误读
任国征
2013年03月15日10:43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其实,这样解读也是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的理解。因为同《道德经》其他部分惯用的论述手法一样,本章仍是运用“假设”和“推理”的论证,本段的意思是“如果……,就会……;如果……,就会……。难道……?所以,天地应……,圣人应……。”即是,如果天地不仁,就会以万物为刍狗;如果圣人不仁,就会以百姓为刍狗。难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所以,天地应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圣人则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经》既被划归到“子集”(哲学流派),又被归类到道教的核心典籍(宗教经书)。从道教角度的解读也值得我们参考。清末民初的江希张和大儒黄裳,以及中国道教协会现任会长任法融等的解读,均认同:天地之理和圣人之道是“虚而不屈”,“从守中用功”。老子且使用了形象的比喻“橐龠”(鼓风器皿的出气口),虽然“虚掩”却很“有用”。
  可见,前两段话中“刍狗”的句子,则是引子和假设,重点显然是放在后两句的核心句上:论证老子“虚用”和“无为”的重要思想。
  总之,《道德经》的解读在古代就曾出现过“千年注老未曾休”的学术奇观,我们今天的重要学术使命依然是摈弃功利化和媚俗化的倾向,尽量准确解读和领会老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他的“愚之”(原文)不是秦始皇的“以愚黔首”的“愚”,而是“大智若愚”。他的“无为”是为了更多的有为,有韬光养晦的味道。他的所谓“无争”,实际上也是一种争,是很有水平的“争”,无为而为,无争而争。他从事物的正反关系中提炼辩证法,如祸福、阴阳、巧拙、智愚、雌雄、刚柔、进退等等,为“无为”的理论找到依据。这才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责编:万鹏、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