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中国应借美“回流潮”转向
记者 李妍
2013年02月27日13:21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对话赵小兰:

“美国再工业化是靠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解读奥巴马提出的“再工业化”政策?

赵小兰:奥巴马总统主要担心失业率比较高,所有的政治家们都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个失业的人会获得什么?如果他是因为贸易形势变化失去工作,能获得相当于两年失业救济的经济补偿,包括养孩子的钱、交通的钱、搬家的钱……70%的医疗保险也会由政府买单,还能获得104周的培训。如果他失业时超过了50岁,能够得到美国政府给予的相当于原工资一半的补偿。但这些社会福利救助意味着美国政府要支出几百亿美元、甚至更多的钱,来专门用于培训工人获得新的技能,提高就业率。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看待回流潮?美国企业将生产基地回迁能否重振美国工业?

赵小兰:我觉得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把生产基地重新搬回到美国确实有难度。

30多年前,制造业是三班倒或两班倒,很多人参与进来,生产线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存在了,如果重振制造业,看一下德国或美国的新工厂,都叫做先进制造业,雇用的人数大概只是过去人数的十分之一。现在的生产更多是关于技术的,不是36个人站在生产线旁边——更多的先进制造业需要3个人就可以了,大概监督一下,管3条线、6条线就可以了。所以,以前那种类型的制造业肯定不会再出现了。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制造业不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靠什么增加就业机会?

赵小兰:比如1993年,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都很灰心。谁想到3年之后,到1996年,美国再一次在世界上领先了——因为创造性,包括硅谷、互联网的发展。这种类型的国家,更多的是要看下一轮的革命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回到过去传统的就业方式。增加就业机会要靠创新、创造新行业。

《中国经济周刊》:20世纪7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曾提出过“再工业化”的概念,主要指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您认为新一轮“再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什么?

赵小兰:全球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其实一直发生着各种转移,而且现在所需要的劳动技能跟20年前、40年前相比,有很大的改变。所以,要重振美国工业化,首先要提升培训,提升教育,要让这些劳动者有好的技能。

制造业不仅要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更要思考如何能够全面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技术创新,可能会带来工作机会的丧失,政府应该用新的技能代替被淘汰的老的技能,应该用新的培训来培养这些工人的技能,虽然老的技术被淘汰,但劳动者掌握了新的技能,可以进入新的领域,创造更高的价值。所以,政府应该把教育体系、培训体系等等统一起来,尤其是增加职业培训。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再工业化”应该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赵小兰:在美国,66%的新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制造的,所以,政府的政策必须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当时开了自己的公司,惠普是在斯坦福一个小车库里开始的,这就是美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中小企业创造了大多数就业机会,所以它们应该得到最多的鼓励。

很多亚裔美国人是小企业主,他们不希望增加税负,不希望政府更多管制。亚裔美国人是美国的精英族群之一,65%的亚裔美国人是新近移民而来,他们来美国是为了给自己和家庭更好的机会,但是现在他们发现税收如此之高,造成了生活与经商的困难。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